我打這篇的時候其實很好奇108自然的難度會不會超過歷屆們。「結果沒有」XDDDD
如果沒有,或就算只輸一屆,那以後準備的人就不用過度擔心,他只是正常變動而已;至於為什麼不擔心社會......因為個人覺得兩個相比社會本來就已經比較難了。
以下比較適合念社會組或自習時間較多的課程的學生。
相對於物理和化學,生物和地科在第一次念和複習時必須要細讀並在每個章節做出自己的整理(需要記憶的事物比較多)。這樣念第二次和後面複習除了某些題目需要回課文再確認之外,其餘就能看自己的章節整理就好了。不過相同於地理,他們兩科也需要利用題目去加深印象。
生物、地科課本和題本們:
https://i.imgur.com/hkrzY9Z.jpg
(一)課本
我想生物和地科的課本應該都會有大量的圖表和圖示。在從課文中濃縮重點時也可以將這些資料一起整理在整章的整理頁面(沒有可自行用筆記整理)。
濃縮的方式:先細讀並畫出自己覺得重要的部分=>查課本的章節整理(如果沒有就真的吃筆記的功力了)=>將兩者對照,把前者中後者沒有寫出來的部分謄寫到後者=>圖表、圖示可以用便利貼轉化成文字、箭頭和框線。
https://i.imgur.com/sDIbi4u.jpg
https://i.imgur.com/9di6EWe.jpg
https://i.imgur.com/cYsEbQc.jpg
等整理完成後,再複習一次這份資料就能去寫題目啦。
(二)錯誤筆記本
這是我每一科(除了英文比較像一般筆記)都有的部分。不過生物和地科的這部分可以藉由考卷裡的題目做出更多的補充--像是DNA和RNA對比,四溫層溫度變化表等「自己」記憶不佳但因篇幅過大或不適合放在全章整理或筆記的資料。
https://i.imgur.com/kuRibqJ.jpg
https://i.imgur.com/oFggGZf.jpg
-------------------------------------
物理和化學記憶性的資料量在十科中應該是排在尾段。但就像也在尾段的數學一樣,沒有概念和記憶公式一般人往往成果不佳。
損友們:
https://i.imgur.com/pSQf9T1.jpg
(一)課本
某個程度上這就是為什麼我稱這些教材是損友--它們真的能減少許多時間。這是我將他們跟學校自編講義比較所得來的心得(所以有要考指考生物化的人比較不適合)。
以學測的狀況來看,先從課本的概念看起。雖然因為是敘述式所以會比講義開門見山所花的時間更長,但在閱讀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靜心,不會因為看不懂而心浮氣躁,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分段思考。比如說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可以分別利用課本的例子思考,而不會因定義同時出現造成思考混亂和進度壓力。
跟生物、地科不同的是它們更重思考式的記憶,也就是需要整理的部分少到可能沒有。換句話說平常念的和考試題目的關係是「懂了就是懂了,不懂還是不懂」(類似數學)。
https://i.imgur.com/2dHnJ56.jpg
https://i.imgur.com/o3swcf5.jpg
(二)錯誤筆記本
有時候不了解或模糊的概念會在訂正題目的過程豁然開朗,而這時我建議將這些想法都記錄下來,如此一來在複習的時候再想一遍會比一直翻課本卻不得其解來得省時間,記著的時間也會更長。
這樣記錄前因後果也會造成訂正(寫的)資料量會比較多,這是要注意的部分。
https://meteor.today/article/i2ouXb
https://meteor.today/article/RKgBF6
https://meteor.today/article/m5VTZD
https://meteor.today/article/NCev2T
https://meteor.today/article/kpSTLu
https://meteor.today/article/6E56Nu
https://meteor.today/article/JDgOVu
https://meteor.today/article/6SpX3v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