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嘿這是地科奧林匹亞競賽題目
首先,風在海面上吹時,會給予海水加速度而形成海流。
但是因為科氏力的影響,北半球會使移動中的物體向右偏轉,所以表面流向會與風向有45度的夾角。
而海流方向是層狀分布的,所以表面的海流透過海水黏滯力,帶動下一層的海流,而海流又因為科氏力會更偏右,最後形成一個向右偏轉的層狀分布海流,且流速隨深度遞減,整體的平均流向則是向右垂直風向。
如果拿高中地理課本把北太平洋的海流(北赤道洋流,黑潮,西風漂流,加利福尼亞涼流)畫許多向右偏轉45度的小箭頭,可以發現在副熱帶海面上會有兩個順時針旋轉的子環流,可以視為會把東西拉進去的小漩渦,而這也是垃圾聚集的地區--太平洋垃圾帶--由許多漂浮塑膠碎片組成,位在北太平洋環流北緯 20 到 40 度之間。這個塑膠碎屑聚集區包含兩個區塊:日本外海的「西垃圾帶」,和駐留夏威夷及加州之間的「東垃圾帶」。
原本我想說在西方強化的作用下,西垃圾帶應該比較大,因為洋流快很多,應該會使聚集力更強。
但是查了很多資料後發現東垃圾帶比較被常提出也較被重視。我推測可能是因為靠近美國再加上還有其他中小尺度的未知系統影響,所以並非西方強化作用如此簡單理論就能解釋東垃圾帶較大之原因。
而在地球的海洋中共有五個巨大高壓環流,也意味還有著其他的垃圾帶存在。
除了自然的海洋高壓環流系統之外,海洋垃圾帶的聚集與發生地點,和某些特定國家的地理位置與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也有關,較為著名的海洋垃圾帶,主要發生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區域,尤其太平洋垃圾帶規模最大。
從海陸位置來看,北太平洋西側為日本,東為美國,兩者都是人口最密集的已開發國家之一,也屈居世界經濟的主要領導地位,其塑膠生產與消費的速度快、數量大,製造為數眾多的塑膠垃圾。研究指出,海洋中遠洋塑膠聚合物的來源,主要是歐美,以及近期的日本及中國。
然而,美國與歐洲的製造商有不一樣的觀念,美國製造商普遍認為他們只需負責市場需求,建立基礎設施或處理產品廢棄物,是消費者和政府的責任。美國的生產者很少被要求要資助垃圾掩埋的成本,或以其他方式處置其所製造出的塑膠製品,因而在產品製造上往往過度又快速地浪費。
另一方面,歐洲國家則在產品包裝上進行減量、循環再造以及廢料回收。這也是為何太平洋面臨更迫切的海上垃圾危機。
綜合以上來看,垃圾的出現是人為的因素,而為何介於加洲和夏威夷則是季風洋流和地球自轉的最終結果。
阿拉馬卡咖啦哈~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