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最近奧運的競賽結果陸續出來了,有令人振奮的也有比較遺憾的。
在正面消息與負面消息之間,妖魔鬼怪也逐漸浮現在網路上。
網路時代資訊流動很快,有些人或許還年輕,因此習慣把最近的榮景當作理所當然,所以下面就來聊聊一些或許不為人知的事實......
首先,進入21世紀後可謂是台灣體育蓬勃發展的時代。
在今年以前,台灣代表隊曾經參加過15次奧運,而這15次總共只拿到了36面獎牌。
對,只有36面,和中國美國那種一屆就幾十面獎牌的相比,真的很少很少。
https://i.imgur.com/gC3NMke.jpeg
當然奪牌數目和運動也有關係,譬如球類運動和體重量級的項目可能一個球員最多在個人賽與團體賽得兩面獎牌,但是游泳和體操項目就能夠一人囊括多金,這對衝刺獎牌榜非常有利。
因此,獎牌榜其實也不代表什麼。當然,國家能夠培育出越多優秀運動員,自然是一件好事情,但也不必過於苛求數字。
2004年雅典,朱木炎跟陳詩欣拿下雙金牌的時候,那是台灣第一次在奧運奪金,全台灣都流行起了練跆拳道的風氣。
那年頭大家是多麼地崇拜啊,能夠在奧運這樣最高等級的會場上面拿牌的選手,無不是一輩子生涯的顛峰了。
而後我們看到台灣體壇上越來越多優秀人物出現,無論這些項目是否在奧運項目之列,好似台灣又回到了當年紅葉少棒的時代一樣,台灣的選手不斷地在國際賽場上發光發熱。
而2020年是台灣有史以來獎牌最多的一次。或許是把有些人的口味養刁了,好像那些明星球員沒有拿牌就是對不起廣大國民似地。
說起桌球大家或許都知道莊智淵。這次台灣桌球男子團體項目在八強惜敗日本,這樣的結果並不算意外。
本來日本在桌球項目就不弱,而大家知道嗎,莊智淵都43歲了,卻還得繼續上場。
一般運動員在過30歲後就已經進入職業生涯的晚年,能撐過40歲還留在賽場的都不常見。強如費德勒那都在41歲退休了,何況是桌球這樣高爆發的運動。
中國隊馬龍他也已經35,大概下一屆奧運就不會有他了。
近30年來世界桌壇幾乎都被中國所統治,因為一個國家能夠推派的代表隊人數有限,導致中國很多次一級的選手甚至得外移到歐洲打球,掛著其他國家的戰袍出戰奧運。
戴資穎今年30了,差不多也要到生涯後半。
羽球是很耗體力的運動,隨著年紀增長只會很快走下坡,大概35歲就差不多了,林丹也是36歲退役的,但是從33歲後就沒有什麼比賽成績。
運動員長期訓練,奔跑跳躍急停,對身體的磨損只會比常人更嚴重。一旦受了傷,那就是一大隱患。
不同運動的運動員其生命周期也不盡相同,例如棒球投手的磨損就比野手更快,籃球磨損比高爾夫更快。一般來說這和運動爆發強度和耐力要求有關。
譬如馬術和游泳,生涯參加5次以上奧運的大有人在。有些項目只有在20~30歲才有優勢,一旦超齡了那就迅速走下坡。
最後,我們的運動員很強,但其他國家的也都很強。
體育賽場往往是「身體優勢的競爭」,你很努力訓練,但別人也很努力訓練,能夠勝利到最後的只有那個天生下來就比別人多出一點天賦的人。
年齡也是,再厲害的運動員也會走下坡,所以持續培養優秀的運動員非常重要。何況每個人最初也是從默默無名走出來的,沒必要對明星運動員看太重。
世界人口幾十億,競爭對手很多,所以真的別學中國網民,好似自己的國家強大了,就應該包攬奧運全部獎牌。真的不要。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我覺得能上奧運就很棒了,拿到獎牌更厲害,讓世界看到台灣!我只希望接下來能培養更多好選手,不要讓中間斷層太大就好
身為退役運動員我只想說:平常大家只看到他們比賽甚至頒獎的畫面,訓練的辛苦沒人知道,誰都不想受傷,希望體育大環境不分種族、政治、國籍,大家和睦相處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