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愛情中的模樣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
https://i.imgur.com/iXHjkyt.jpg
這是由John Bowlby所提出的概念
用來描述主要照顧者(通常為母親)回應嬰兒需求,發展出的不同依附模式
https://i.imgur.com/fe0E4oo.jpg
*Hazan跟Shaver(1987年)將依附理論套用至成人的戀愛關係中
後來Bartholomew(1990年)以嬰兒的三種依附類型出發,提出四種成人的依戀型態
https://i.imgur.com/k3WJrTb.jpg
底下兩個都是從迴避型區分出來的
依據焦慮程度分為恐懼型跟疏離型
此外,這邊的焦慮型也被改名為痴迷型
*焦慮程度同時也是對於自我意象的看法,逃避程度則是對於他人意象的態度,以區分正面和負面
-
https://i.imgur.com/a6SS1tE.jpg
他們在童年時有得到父母足夠的支持跟回應
因此能夠更輕易的信任他人
他們在親密關係中是很有安全感的
能夠與伴侶形成良好的距離
可以擁有獨立空間、也能相互依賴
-
https://i.imgur.com/PkGBkd3.jpg
童年時期主要照顧者給予的是無法預測的回應
就如同操作制約中的間歇性增強(沒學過的可以略過~)
進而造成他們在親密關係中不斷索取安全感
是會想和對方形影不離的類型
他們自卑、害怕批評和拒絕
因此需要更多的認可和關注
-
https://i.imgur.com/y3uQUTb.jpg
又稱作矛盾型、混亂型
他們童年時可能受到了一些精神上的負面對待(例如辱罵和威脅的教育方式)
主要照顧者除了是他們的依附對象
同時也成了他們的壓力源
對於自我和他人都抱持著負面態度
他們渴望親近卻又害怕太過親近
遇到問題會選擇壓抑自己的情緒裝沒事,並遠離壓力源
-
https://i.imgur.com/QsfucfV.jpg
父母忽視他們情緒上的需求、無法讓他們依賴
因此他們會學到自己有義務照顧自己生理和情緒上的需求
通常在關係中只會展現出有限的情緒表達
甚至拒絕接觸壓力和溝通(冷處理)
因此會讓伴侶感到他們十分冷漠
而更多這類型的人會抗拒形成親密關係
-
*而痴迷型和疏離型的人特別容易互相吸引
痴迷型覺得對方怎麼可以這麼獨立
疏離型則會覺得為什麼有人可以完全奉獻自己、信任他人
交往初期大部分人還是會保留一部分的自己
而這兩個相反的特質相處久了 就會形成彼此之間的大問題
-
看完上述介紹或許大家會開始擔心:我不是安全型的該怎麼辦?
但其實這些依附類型不完全只受到原生家庭影響
也會受到你曾經的戀情、現在的對象影響
找到一個安全型的戀人並給予自己足夠安全感
是能夠幫助你在感情中往安全型靠近的
-
BTW我本人是屬於混亂型的依附類型
但假設處於一段自在、不會患得患失的關係中
我是能夠穩住自己 在關係中偏向安全型的
當然 跟另一半討論這件事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戀愛前可以多補充這些先備知識~
忘記我當初測是不是這個網址 但可以測測看:
https://meetype.com/attachment-test
圖源(皆由Canva尋找):
https://www.canva.com/media/MADGx4yP2L8
https://www.canva.com/media/MADQ5HSr4II
https://www.canva.com/media/MADGyNaSyiw
https://www.canva.com/media/MADGyXtSXu4
更:有興趣也可以看一下 B6 推薦的書~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認真文 推推 👍👍
歐歐歐歐歐 讚啦! 我明天一定要找時間認真看w
難得有人發依附心理的文章 推推
推✧*。٩(ˊᗜˋ*)و✧*。 btw對這個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依戀障礙」這本書 有更多詳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