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引用連結: https://ynews.page.link/rLLWn
引用原文:
林茜妤
2024年7月30日 週二 上午10:10
審計部昨(29)日公布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截至2023年底止,中央政府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實際數5兆8187億餘元,並推算,今到2029年度均為差短,到2030年度才有賸餘,政府財政長期仍潛存壓力。對此,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今(30)日表示,審計部的歲出歲入短絀預警,顯然是總統賴清德對前總統蔡英文政府「美化財政」的大內宣,開了第一槍,不僅是預警,更是切割,但過去八年,賴清德擔任一年半行政院長、四年副總統,豈容一份報告就能完美切割?直呼「債留子孫的苦果,才剛要開始」。
審計部昨天(29日)公布民國一一二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示警過去八年財政紀律敗壞的苦果,將接踵而至。李彥秀指出,事實上,112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歲計賸餘扣掉債務還本,再撥補台電100億元,僅剩的500多億元只夠籌編114年度預算做扣留。看似減緩了電價更大漲幅的壓力,卻已無法顧及勞保與健保巨大的隱患。
「財政紀律敗壞苦果才剛要開始」,李彥秀說,今年四月,前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從106年度以來, 政府連續七年總決算歲入歲出產生賸餘的好成績,顯示近年來國家財政持續改善<但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調查報告(2023.11.14),必須將「總決算」與「特別決算」合併計算,才能掌握中央政府財政收支狀況。事實上,將兩者合併計算後,僅有107、108以及及111年度出現些許賸餘外,其餘年度均為短絀。
李彥秀續指,這也顯示在「國債鐘」的表現上,看似「台灣經濟正處20年來最好狀態」,歲計賸餘表現亮眼,但是在蔡政府卸任前,國債鐘創下64,128(億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7.4(萬元)的歷史新高。
審計部昨天也預警,政府收支若包含總預算及「特別預算」歲出歲入,113年度預計短絀高達4905億元,展望未來,從113年至118年度均為差短,直到119年度才有有可能出現賸餘,「政府財政長期仍潛存壓力」。
李彥秀說,蔡英文政府時期財政紀律敗壞,從選前大撒幣、特別預算常態化、美化稅收超徵到債留子孫等後遺症,財政地獄苦果才剛剛要開始,昨天審計部的歲出歲入短絀預警,顯然是賴清德對蔡英文政府「美化財政」的大內宣,開了第一槍,「不僅是預警,更是切割!」但過去八年,賴清德擔任一年半行政院長、四年副總統,豈容一份報告就能完美切割?直呼「債留子孫的苦果,才剛要開始」。
--
其實民主就是這樣
一群人選出來的總統
另外兩群人不想接受
卻要一起承擔後果
說個笑話
「台灣是民主國家」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匿名
.....我不覺得 看看前陣子國會樣子 藍白提出的東西 完全不能看 還要跟大法官辯論..... 光想就頭痛 而且國眾黨當頭的市長 沒有一個好下場 像我家鄉花蓮 連想回家過八八節都不行 市長神隱到不行 (想到就氣 在野黨可以反對 但不要因為反對而反對
首先,民主只是一種決定統治者的機制,至於統治者代表什麼群體的利益、統治好壞與否這都和民主無關,透過民主機制選出一些荒謬至極的政府官員的案例並不少。 翻開2023年三位候選人的政見,其實大多數內容都是減稅和擴大公共開支。這是因為政府具有資源重分配者的特性,在自然情況下,社會財富會不斷往資本家身上集中,這又稱為「資本原始積累」或者「剝奪性積累」。為了抵抗這種現象,因此才有所得稅的累進稅率和針對貧窮者的社會福利,這就是「社會再分配」。 再分配意味著政府須以其公權力從資本家身上掠奪財富,並重新分配給窮人。然而現實中這很難達到,政府幾乎無法從資本家身上收到足夠再分配的稅,這是因為資本家面對政府的高稅收,他可以選擇拒絕在本國投資,並遷移自己的財富到低稅收國,又或者以他的財富動搖政府決策。 資本家搬離這會導致財富淨流失,相當於國家整體變窮了。而且主流經濟學認為資本家的投資是促進就業的關鍵要素,因此大多數政府都會考慮降低資本稅收以促進投資就業,這就導致政府更難向資本家收到稅。
綜觀目前世界各國,大多數主要國家的財政都是經常赤字的,例如美國、中國、英國、日本均是。政府若要穩定保持盈餘,就必須拾起資本家的角色,例如提高公共服務費用(ex.漲電價)、大企業收歸國有、以國庫資產控股大企業(ex.新加坡投資公司)、出售天然資源(ex.挪威國家石油) 然而,提高公共服務費用代表政府捨棄這些服務的公益性,加入對人民剝削的行列;國有化企業則會被批評是與民爭利;台灣也沒有天然資源可賣,因此政府維持赤字都是很正常的。
政府有一種變相向資本收稅的方法,那就是印鈔。印鈔會導致貨幣貶值和通膨,相當於對所有持有貨幣的人收稅,稱為鑄幣稅。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彭時代的央行每年都有盈餘能繳入國庫,卻在這些年被罵很慘的原因,因為這些盈餘實際上來自於央行迫使台幣不因外貿升值(相當於施加一個貶值壓力)所帶來的鑄幣稅。 鑄幣稅是平等地向所有使用貨幣的人課徵的,因此只有資產擴張高於通膨率的人才能實現財富增長,而其餘的人都是財富縮水。 不過,大多數政府並不能自己印鈔,而是要透過央行印鈔並購買國債的形式為政府注入資金,因此雖然印錢補足了歲入不足的部分,但國債仍會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