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夥伴
歡迎大家私訊一起聊聊,目前期待是可以一起創立的夥伴!
下面是問題意識,我們之後可以一起聚焦與行動。
大家好!最近想要創造一個專案團隊,希望對於心理、生命、生活或是擅長於批判性思考以及創新的大學生或是學生夥伴一起來聊聊!或許我們可以組成專案團隊經營品牌~目前暫定的名稱是「生而為人」。
#問題意識
在台灣的社會文化中,普遍過度強調「Doing」(做、擁有、達成目標),而忽略「Being」(存在、感受、成為)的價值。這種文化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無法根本解決,因為社會、職場、教育等環境並未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支持,讓個體真正關注內在感受,並發展完整的自我。
1. 社會文化層面:
(1)Doing導向的價值觀:
台灣華人文化強調透過行動和成果來證明個人的價值。社會認可的焦點多放在成就和表現上,而非個人的情感或存在狀態。
(2)關愛表達方式:
關愛通常透過「做」某些事情來表達,而較少關注內在感受或情感的陪伴。例如,家人之間以提供物質支持或解決問題為主,而非傾聽和情感上的連結。
2. 生活方式層面:
(1)休閒娛樂的功利化:
休閒活動有時變成另一種形式的「Doing」,如追求完成行程、打卡拍照等,而缺乏真正的放鬆與內在感受的體驗。
(2)時間管理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對「生產力」的追求延伸到個人時間,無法在Being狀態下放空或接納自我狀態。
3. 教育層面:
(1)教育價值觀的偏頗: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多半強調成果(如成績、獎項、競爭表現),較少培養學生內在的情感認知和情緒管理能力。
(2)教育改革的錯位:
即使在進行教育改革,仍常以競爭或成果的方式推動,例如參觀博物館變成一種競賽,而非培養學生欣賞和享受藝術的能力。
#關鍵議題彙整
1.心理健康議題浮現:
現有的心理健康支持(如諮商)解決表層問題,卻未觸及環境和文化因素,導致問題反覆出現。
2.Being的價值缺失:
過度強調Doing導致個體在社會中缺乏真實的自我探索和情感接納的空間。
3.社會結構與文化改變的需求:
需要逐步引導社會轉向重視Being的價值,並在教育、職場、家庭等環境中實踐內在關懷,從而提升整體心理健康。
#行動方案
我們可以一起討論,如何讓人達到Being、做自己、成為自己的狀態。
甚至可以與地方結合,發展地方創生結合心理相關也都可以…
歡迎大家可以一起來聊聊
目前想法會以專案團隊發起,但未來穩定的話,才有可能走入NPO或是協會法人等等。
參考資料:
1.吳麗娟(2003)。一個諮商員的專業成長:一個「人」的成長-從Human“doing”到Human“being”。中華輔導學報,(14),1-30。 https://doi.org/10.7082/CARGC.200309.0001
2.談全人發展由Human"doing"到Human"being"
https://www.twsgi.org.tw/intro-care-detail.php?ic_id=920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