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5天就發生2起自殺,1起重傷,這麼嚴重的事情背後,會不會還醞釀甚麼?
接連的發生悲劇,是許多人不願看到的,
但唯有面對並且改善,我想我們社會才會進步,
看到下面的文章想分享給大家(因文長,有節錄部分)
------------------------------------------------------------------------
真會自殺的人,必有個過不去的關卡,不外學業或感情問題,但自殺是傻事,因為那是狗吠火車,根本沒解決到自殺者面臨的問題。為何許多人仍然因一時想不開而走向自殺一途?關鍵在升學主義。
許多人納悶,為何教育已經普及,升學高居95%,還是有許多補習班,主因是明星學校思維未除,許多人還熱衷考醫學系,尤其是台大醫學系,卻無視其風險。
然而台灣明星學校都通常只重視升學率,沒有重視學生的生活教育與情緒排解,以致社會充斥許多學歷很高,卻不會處理自己情緒與生活瑣事的人,以致被人諷刺為"媽寶"。幾年前,明星高中建中曾干預學生言論自由,將校內學生掛的彩虹旗移除,校長徐建國質疑還名校生與遊民票票等值是否公平,這樣的學校有說重視言論自由,其誰能信?竹中校長發給高三學生的一封信,內容因著重升學率及錄取台大或醫科等歷屆榜單,遭到竹中生及校友砲轟「只注重升學率」。校長的士大夫思想的確很可笑。
嘉義女中校長鄭勝文在朝會上說出「高職生可以玩三年,你們跟他們不一樣,不要跟他們玩」、「你們智商(跟高職生比起來)不一樣」等鄙視高職生之語。這是什麼教育?
這些教育界高層只會高調談教育,自身卻做著反教育的最糟示範。其言行陷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迷思,難道這些學生來讀明星高中的目的只剩下升學?未來以台大醫學系為第一志願?有教他們做人處事的道理與如何提升EQ嗎?
學生求學的目的,除了鑽研書本上的知識外,更該學習如何獨立思考、關懷弱勢及待人處事等人文素養與實用技能,畢竟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 : 「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不能脫離生活與社會」。
名校生既然在學業上與同年齡層相比,學習資源佔有優勢,更應將所學貢獻於社會,畢竟讀書與升學不會比做人重要,尤其要有道德勇氣,見到不合理事要提出質疑。
名校校長只要求學生考上明星大學,這樣的教育視野是否太狹隘了?可能因為他們都是師範學校畢業,承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迷思,以致許多家長與學生受影響。
明星學校學生肩負許多社會對菁英生的期許,然而它不該只是間「學生比較會讀書」的學校,應該培養學生自我反思與克服挫折的能力,這樣才不會輕易自殺了。
德國哲學家尼采說 : 「只有參透為何,才能迎接任何?」這句話很值得台灣教育界,家長與學生深思。
原文標題:鄧鴻源觀點:論台大生接連自殺的原因
原文連結:https://www.storm.mg/article/3201857
美國也差不多啦⋯⋯ 與其說升學壓力 更不如說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需要修改 https://www.jahonline.org/article/S1054-139X(19)30254-X/fulltext https://uk.reuters.com/article/us-health-mental-undergrads/depression-anxiety-rising-among-u-s-college-students-idUKKCN1VJ25Z
蹭熱度的文章 膚淺且無聊至極
本留言就像流星一樣,一閃即逝
代表段考週很累
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