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其實部分的人不是數學成績不好,而是「不穩定」。
我高中前半段也是如此,月考可以這次到一百分,下次只有七十分。而不少這類和不知從何著手的人一想到範圍更大的模擬考甚至是學測就會開始狂寫題目,學校的覺得不夠,還可能想要去補習班繼續寫講義。到了最後大部分的後果是不如預期,有時還更悲慘。
這是為什麼呢?
我那時一開始也不懂。不過幸好有教過數學的媽媽。雖然她無法教高中數學,可是她教了我一件事:「人是非常容易遺忘的動物。」
如果學弟妹們身邊沒有能擔綱這種角色,那至少你們也在看這篇了。
至於領悟了什麼事......我覺得數學有一個最、最、最重要但也是一般人最容易被催毀、最後也會忘記的東西--就是「自信」。
我對自信的解釋是:「自信,不是因為你比別人多了什麼,而是你擁有了什麼。」
如果一個人對數學的自信是因為他考的比別人高,先不說那份心理壓力,光是學測前的月考、模擬考的班排和校排等都要高名次就要一般人的命了。
那,到底要怎麼去擁有呢?
其實是從日常準備開始(有點繁雜,先上懶人包和順序圖):
1.
課本某範圍概念、公式理解、記憶=>
課本該範圍例題和練習題=>
講義該範圍題目=>
課本小章節練習題=>
講義小章節練習題(一般大本的講義可能沒有)=>
課本章節練習題=>
講義章節練習題
https://i.imgur.com/KDFvqqi.jpg
https://i.imgur.com/Kn3K54r.jpg
https://i.imgur.com/vmnjD9r.jpg
https://i.imgur.com/hsMUt2z.jpg
https://i.imgur.com/yvP2QTl.jpg
https://i.imgur.com/dPvTfAL.jpg
2.真。錯誤的題目都要收集起來按照章節分類後剪(影印)、貼在一本活頁筆記本上。
下面是我數學的老師(?!)們:
https://i.imgur.com/vAq39CY.jpg
(一)課本
我不知道其他版本課本的編排。不過基本上應該都有概念說明、例題、對應的練習題和章節的練習題。而章節分類方式應該會像這樣:第3章,裡面有3-1、3-2......等小節,這些小節也會由幾個小概念組成。
雖然概念都是敘述式的,但數學會化成敘述式往往是因為需要帶學生去理解。當你在看的時候思緒必須跟著邏輯走。像是公式的化簡和由來,某某某的定義等都能這樣學。
另外概念說明裡有一件事是非常建議的:「公式要背」。
不少人都會說自己寫數學的節奏很緊湊,可是這其實就是節省時間的方式。我知道學測會附公式,只是,對我來說只有對公式突然有點模糊或檢查的時候會去翻,不然一來一往所花的時間就夠解幾個概念題了。
不過有人可能會問那是要死背嗎?
不是的。
因為題目就是在幫助記憶。
先一步一腳印的藉由課本看這「一組」在做什麼,理解後馬上做該題的練習題(我看過的成績不好的課本幾乎都是白的......)。
一般跟著老師的進度就可以,小章節和章節的練習題可以等完全教完了再找一段完整時段先複習概念和公式後再接著做。
至於例題跟對應的練習題做完後要做的就是(二)
(二)講義
與其找概念和課本重複一堆的講義,我覺得不如找概要精簡然後題目豐富的講義。
的確,部分講義會幫你整理概念。但就整理得太好導致學生有極大機率不會去思考概念的來龍去脈。要是再加上遺棄了課本--先幫這類人的學測數學QQ好了。
以我的經驗來看,每個數學老師應該都是一堂課和一個禮拜教完一個完整的範圍。像是禮拜一教完3-3的某個概念,最後那禮拜教完3-3小節。
在當天的概念例題和練習題複習完後就可以找講義對應的題目。如果當天是某個概念被切一半,那講義該範圍的練習題目也可先寫一半。
等課本的小章節和章節練習題做完,你就再找一個時間寫講義對應範圍的練習題。
如果「踏實的去做」其實每個概念就會被踩爆--例題和練習題一次、講義題目一次、課本小章節練習一次、講義小章節練習再一次、最後整個章節課本和講義可能又兩次。
在二升三的暑假前,光是第一次念就已經有五、六次了。要是這樣還沒有自信的話......
不過這都是平常自信的培養,如果可以,考學測數學的當天其實沒人想大包小包的帶吧(其他科目也是)?
(三)錯誤筆記本
我覺得它的作用是能在考試當天提醒自己:「能做的都做了」。
不過它也是平常收集起來的。無論是小考、月考、模擬考甚至是歷屆,只要「你」覺得有必要,那就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建議手寫題目)讓錯的題目依照章節(三角函數、代數、指數等)呈現在活頁筆記本上。
可是考完一章節後可能未來也有其他該章節的題目讓你覺得該收集,這時活頁的用處就是第一次不必預留空間。
https://i.imgur.com/nKwKyGB.jpg
https://i.imgur.com/oKUXvHy.jpg
https://meteor.today/article/i2ouXb
https://meteor.today/article/RKgBF6
https://meteor.today/article/m5VTZD
https://meteor.today/article/NCev2T
https://meteor.today/article/kpSTLu
https://meteor.today/article/6E56Nu
= https://meteor.today/article/6SpX3v
https://meteor.today/article/0KXeav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匿名
學測數學看懂高中數學的架構就好了吧 !我個人覺得啦我不確定大家的想法。 我去年準備學測的時候就是一直看概念,還有每一個定理跟工具讀熟,這樣看到題目的話就可以想想看他考課綱的什麼,畢竟不像段考常考講義的題目,學測題目都是創新的所以寫題目的意義不大我覺得。 中模的話就比較多難題,每一題都需要想,但至少會有60,全模至少會有80,學測前一個月就看著題目自己講這題要考什麼、解的步驟怎麼列、要用什麼工具,基本上不需要每一題都寫出算式,如果你有什麼求外積、克拉瑪、三階行列式之類比較容易算錯的數學工具,再專挑那些題目練基本動作。 這樣學測數學就一定會有12級了(我覺得啦)
匿名
請問重新做課本講義題目是在升高三的暑假做完的嗎??那在高三開學前建議複習到那一冊呢??
沒有啦!我覺得那樣太硬了,整個過程就只有課本、講義、錯題本和正規的四次模考而已。 然後我是舊制,所以是跟著模考念五科: 七月第一冊 八月第二冊 九、十月上半第三冊 十下半、十一月第四冊 請問你要念幾科?如果不是五科,不念的又是哪幾科呢?我可以幫你估計。
匿名
B0 歐歐原來 目前是打算社會就大略看一看 不要花時間在社會科上 然後五科都考這樣~~
如果考量休息時間,加上文理交叉,七八月或許可以各減少合計共2週(假如有暑輔),但也不用此時就進第三冊,可以用來整理模擬考和學測前一天或空堂會看的東西。 另外就我的經驗,其實考試那兩天各科也會互相影響,是否要考5科就看你自己的估計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