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ap.article_top.title}}
{{adMap.article_top.cta}}

#討論 漫談文理 自主學習心得(三)
頭板

|

{{ articleMoment(createdAt) }}

從諮商與英文演變來論理性感性思維。 看舉例就知道本文會延伸得有些廣(• ▽ •;) _ 諮商師都是理性感性兼具的, 你不會看到諮商師只用感性跟個案抱在一起哭, 也不會看到他一味的對個案說理, 不去理解他的感受。 在諮商現場, 理性感性都是「同時」在高功率運作, 理性的相反是不理性,不是感性, 這兩個也永遠「不是一個相對」, 除非有人顧了一個卻忽略了另一個。 我覺得理性跟感性只是種「視角」的差異。 理性思考是根據小範圍的脈絡, 一步步「推導」到事件的整體。 而感性則是從大範圍著手, 看一件事情的「變化與狀態」。 而這些視角的差異取決於你要達成的「目的」, 如果你想要了解對方的感受, 你不可能在諮商現場 裝一堆電極研究對方腦區的活動狀況, 只能用大範圍的視角,從外表、從詞語, 來判讀對方的想法, 這也就是所謂的「感性」。 而要有效的解決對方的問題, 自然就得從小範圍著手, 透過先前感性判讀得到的訊息, 我們就能針對對方的困擾給予幫助, 比如根據先前所學的專業, 跟個案解說明可能的症狀,或給予「理性」建議。 我們會說一個人太感性時, 其實是指對方缺乏理性,只剩感性,反之亦然。 比起說理性感性哪個重要, 我們最好都能「兼具」。 既然說了這是一種視角, 換到文科理科的部分也是一樣, 我們暫時先把理科跟文科, 定義成「理解、小範圍延伸居多」 跟「背誦、大範圍判讀居多」。 理組的科系多半是從小地方延伸, 像是數學物理的基本定理, 只寫基本公式的話, 幾張紙內就能把高中三年的東西全部整理起來, 需要背的成分很少,重在理解, 這也就是由小而大的「演繹法」。 那文科呢? 比如國文一堆字音字形成語典故國學知識, 大多都得用背的, 或是像閱讀理解的部分, 必須從全文大範圍分析而不是逐字, 這也就是由大而小的「歸納法」。 但......英文是偏文科還是理科呢? 我們到底該用理解還是用背的? 英文有像單字需要記憶的部分, 也有像理科一樣的文法架構, 雖然在高中的學習裡好像很大程度的偏向文科, 但其實英文單字「也能用理解的」, 只是要學的東西就變得「更多」了。 舉個有點誇張的例子: 如果我要用理解的方式 背adhere v.堅持、黏附這個單字 那我得這樣: A這個字母 在腓尼基文字的原型是牛角、尖的意思, 後來也引申出像是箭頭、指向的意思。 即使幾經不同語言的傳入與變更, 也還是有像angle、acute、arrow等單詞 保留著這個意思。 而D這個字母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代表手的意思, 像是現代英文的date (d手+ate動詞字尾,表牽手=約會v.) dine(d手+in入+e,表用餐v.,13世紀前西方都是用手吃飯,16世紀才有刀叉。) deca這個字根意思是10,代表著人的10根手指, 像是decade十年n. decagon十邊形n. 等等。 而因為是手,所以引伸意有做、指向的意思。 比如拉丁文與英文的do。 所以後來「拉丁文」的介系詞ad, 為兩個有指向意思的字母組合, (一個代表箭頭、方向,一個有指跟做的意思) 意思就是英文的to 而後來英文再參照拉丁文發展出了ad-這個字根, 意思就一樣有to、toward朝向、do的意思, 可以把一個詞的意思變成動詞。 那我們回過頭來看adhere這個詞, 拆成ad+here=把here變動詞 =維持在這裡=堅持、黏附v. 。 是不是......反而變得有夠麻煩? 真的要背字首的話也能直接背 ad=to,do(是說之後也有引申出『加強』的意思), 根本不用學得這麼複雜! 學校老師不太會講這些,叫我們直接背的原因, 就是因為 「理解對我們太難,探究也深到還不如直接背。」 再舉一個例子: 「歐州語系的d、t、s、th音互換詞義不變」。 像是dent這個英文字根 是從拉丁文的dens演變而來代表牙齒。 在演變到現代英文的過程中, dent 變成 teeth, 就是d換成t,t換成th的結果 (重複單字e僅是強調,還有n為送氣音脫落) 那這個互換的例子其實在「中文」也能看到, 比如「調」這個字,可以讀為ㄉㄧㄠˋ或是ㄊㄧㄠˊ, 寫成拼音就是diao跟tiao, 也一樣是d、t互換的結果。 但問題是,這個中文破音字, 最多花個幾秒就記下來的東西 有必要用這種方法才能理解嗎? 所以不是文科都不理解, 而是「直接背還比較快!」 另外像是這些語言學的東西牽涉到歷史, 也不是那麼好溯源的。 歷史這學科也一樣, 要背的東西很多,但史料艱澀, 我們需要老師來把這些記憶性的東西, 講述歷史發展的「故事」, 來「理解」為什麼這些人要做這些決策。 如果理解能力沒那麼強, 也找不到能方便吸收的教材的話, 就只能靠背的來學習。 就像數學只給你公式不給你解釋一樣, 你如果理解不良也一樣只能死背。 所以文組的東西,也是能用理解的, 但因為是不同人與環境在過去文化下的交互作用, 複雜性也就很高, 才讓我們直接使用背的方式, 需要的話再去探究。 我覺得背跟理解都是獲取知識的手段, 如果你有能力把每一個數學題的解法都背下來, 那你用背的也沒什麼不妥。 相對的,如果你有超級深厚的相關基礎, 比如語言+歷史學知識, 那你也能把文科大半都用理解的。 但問題就是「很難」, 所以才會說理科要理解,文科要背。 為什麼會有語感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你看文章時不可能 一句一句像機器一樣判讀意思 再畫出所有可能意思的樹狀圖尋找最適當的解釋, 只能「大範圍」的瀏覽文章, 從自己的經驗推斷出文意。 這跟上面提到感性時, 在腦袋上裝滿電極來判斷心情是一樣的概念。 理科跟文科都有各自複雜的點, 理科是把小概念無限發散, 需要「理性思維」從小地方著手。 文科是無限的觀念整理歸納, 需要「感性思維」從大方向分析。 不過在學習的過程上, 我覺得理解跟記憶都是需要並行的, 學數學的思考,是先吸收小觀念再延伸, 而文科的思考就難得多, 你得要先吸收深厚的相關基礎才得以思考脈絡。 而學國文的語感,也跟數感一樣, 為什麼長期接觸數學的人 可以很直覺的看出該用哪個公式? 就是因為長期接觸讓你無意間記下這些題型, 建立起跟人文學識一樣的數學資料庫。 文科跟理科的差別,其實並不是那麼鮮明, 就像是地理跟生物這兩個“異類”一樣, 地理的自然現象是一種偏理科的運行法則, 加上人類的交互作用下,就成了人文地理; 生物的一樣是自然法則, 但它的命名與演化歷程則是人文、歷史的層面。 我覺得文理的思考與學習方式都很重要, 我們不能只剩理性或只剩感性, 也不能只在「邏輯」與「學識」只挑一邊培養, 文理兼併絕對比任何一方好。 _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的學習規劃裡面, 既有文又有理, 自己身為二類理科卻要文理兼讀選擇心理, 因為那些都是我想學的東西, 文理兼修能給我更好的自我發展。  比起說自己是文(理)科腦, 不懂另一項是正常的, 倒不如跳脫這個二元論框架, 把他看成是兩項技能, 會一項也許夠用,但最強的是兩項都很好! 兩種在學習上都有幫助, 兩種在社會活動上都很重要。


  回文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adMap.article_bottom.cta}}
{{adMap.article_bottom.title}}
{{adMap.article_bottom.content}}

全部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快來搶頭香!


登入後發表留言






確定要刪除此文章?
#討論 漫談文理 自主學習心得(三)

從諮商與英文演變來論理性感性思維。 看舉例就知道本文會延伸得有些廣(• ▽ •;) _ 諮

檢舉{{reportFloor? '留言B'+reportFloor: '文章'}}
檢舉{{'原po回覆B'+reportFloor+'留言'}}
請選擇刪除文章原因
請選擇刪除留言原因
附件說明
插入圖片

請點文字方塊右下角的 插入圖片,或直接插入 imgur 圖片網址。

https://i.imgur.com/8wlRxfM.png
輸入
顯示

插入 Youtube 影片

直接將影片網址貼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zfOyW0ZMo
輸入
顯示

分享 Meteor 文章

直接將文章網址貼上。

https://meteor.today/article/8ZgvtS
輸入
您即將進入之文章內容需滿十八歲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若您尚未年滿十八歲,麻煩點選離開。若您已滿十八歲,一樣不可將本區之內容派發、傳閱、出售、出租、交給或借予年齡未滿18歲的人士瀏覽閱讀,或將本網站內容向該人士出示、播放或放映。

離開
回覆 B{{reply.fl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