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非文學的界線是相對的,取決於歷史條件
文學的運作方式:模擬(世界)論(理念、想像→虛構)
文學對日常語言有組織的修正→文學是一種寫作(形式主義文學的定義)
形式主義利用語言學來解釋文學,關心結構、形式而非內容,內容是引出形式或架構(剛好的載體)的一種誘因
文學與非文學是一種價值判斷
以社會的角度來看,文學最根本的意義是教育,文學的目的是人如何被陳述
價值形成是從小塑造的,價值隱藏於作品當中
話術形成文化、學術(論證)
意識形態在結構上具有連貫性,並非雜亂的形象和觀念
文學作品以知覺方式感知、觀察世界,主導此知覺方式的是時代的社會精神或意識形態
文學不受教條化的限制
語言是高度政治化的產物
文學的生產方式:口傳、抄本、印刷→結構改變(環境改變造成載體不同)
文學(作品)
反應(順從):反共文字、十七年文字(革命歷史小說)
對抗(打壓):拉美文字(百年孤寂)、流亡文字
隔離(陌生化):現代主義、朦朧詩、巴赫金《對話體》
阿圖塞: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