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轉換跑道好像也是一種選擇
但真的很需要勇氣阿
文:楊皓鈞
我是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確定了自己想要成為英文老師的志向,卻也因為在選填志願上的缺乏遠見思考,導致邁入而立之年的自己重新成為了「高年級大學生」。而現在回頭看看當年執意要主修英語的自己,當年的一意孤行、意氣用事,也導致了自己在生涯發展的路上吃了不少悶虧。「醒醒吧!你根本就沒有那麼喜歡英文」是我最想送給當年填寫志願的自己。
以為自己很喜歡英文的想法,是從國中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慢慢發芽的。好笑的是讓這個非理性想法根深柢固的原因,是來自於想要躲避數學的念頭。當時自己的數學成績糟糕到了極點,幾乎沒有一次考試是高於30分的。偏偏父母親、師長甚至是同學們,都非常喜歡針對數學那一科去批評或者嘲諷,正值叛逆期的自己毅然決然地立志成為一位「放棄數學也能夠好好生存的人」。剛好當時國中的主科除了數理之外就是英文這一科,於是自己下定決心要從英文這一科去努力發展。這個決定,也開啟了自己與英文長達15個年頭的共處。
當時的自己真的天真地以為,只要專精在英文這一科就天下無敵了。於是便把所謂的英文好給定義在對於國中文法的專精,以及寫得出翻譯還有合併句子改寫。當時的自己一心認為,可以進到學校成為一位英文老師。
國中的基本學力測驗徹底地反映了當時自己的叛逆,英文只錯一題而數學只對一題的結果,讓自己和高級中學無緣。於是,我便選擇了五專的應用外語科。看似多了全心全力專攻於自己最喜歡的英語上面,我卻也開始慢慢思考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究竟是什麼?面對將英語拆解成聽、說、讀、寫四大專精的課程,或許仍然得心應手,卻也慢慢找不回國中時為了證明自己「數學不好仍然有其他發展」的那種心態和衝勁了。
這樣渾渾噩噩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有幸讀到了一本青少年犯罪紀錄的報導文學。這本書的結局,很簡單地告訴了我們這群青少年最後入獄服刑的下場,卻在我的心中造成了非常大的震撼。我開始慢慢去思考,究竟這群青少年的原生家庭出了什麼問題?這群青少年犯了滔天大罪當然是應該要接受懲罰,但難道家長都不用出面負責嗎?
長久以來在唸英文的過程,我只不過把英文當作是一個工具或者是科目去看待。這次因為這群犯罪青少年的故事,讓我開始認真去思考許多事情,這樣的狀況在自己的求學歷程中是前所未見的。
於是,我開始搜尋助人專業的相關科系。當時看到了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裡面提供青少年以及家庭相關的教育和輔導課程。我深感興趣,也下定決心要對助人相關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然而在這個時候,家人的不理解以及自己對於國立大學的迷思,造成了我在生涯發展這一條路上又再繞了一大圈。
五專快要畢業之前,我跟家人分享了自己想要讀社會工作或者是輔導諮商的想法。過去總是不看好我只專精於英語這一科的父母親,態度反而有了180度的大轉變。他們不清楚助人相關工作的內容,認為當社工就等於是在當志工。而且不懂為什們家裡明明沒有人從事心理輔導相關工作,我卻突然想往這個領域發展?
父母親當時認為,自己主修英語這一科已經好一段時間了,實在不應該就這樣放掉。而且那個時候大自己兩屆的表姊,也是五專的應用外語科畢業之後,順利考上了國立科技大學的應用英語系,我爸爸就一心非常希望我跟表姊一樣考上那所學校。
現在往回看這將近10年前的事情,我才悟出了在選填志願上非常重要的一些道理。首先是對於一個自己感興趣卻又不夠了解的領域,努力蒐集相關資訊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緊接著是台灣父母常有的國立大學迷思,事實上最適合自己的才會是最好的。
專科畢業之後,我果然照著父母親的期望,推薦甄試錄取了那所國立科技大學的應用英語系。當時考上之後,我確實是被「國立」這兩個字給沖昏頭了,從小學業成績便不理想的自己,居然也能就讀國立大學。這樣的想法讓當年的自己毫不猶豫地報到就讀,而這確實是一個大錯誤的開始。因為這所學校只贏在國立兩個字,其餘我所需要的資源完全沒有。
渴望成為一位學校老師的自己,讀到了沒有提供師資培育的學校。想要多多了解社會工作或者是輔導諮商,偏偏科技大學裡面只提供工業和商業相關領域。
科技大學2年很快地畢業了之後,我才赫然發現沒有一張合格教師證,是沒有辦法參加教師甄試,進而進入學校任教的。雖然我在英語方面的證照也不少,然而我卻也只能一直從事一年一聘的流浪教師工作。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也曾經到補習班任教英語。那一段長達6年的時間,我白天在學校當英語代課老師,晚上又去補習班兼課。到處兼課其實讓我的收入和同年紀的人相比並不少,然而卻也擺脫不了不穩定以及沒有長遠性的事實。
想成為學校老師卻苦無教師證的自己,其實空有英語能力是發揮不了什麼作用的。父母親原本期許自己應用英語系畢業之後,能夠往商用英文或者是國際貿易方面去發展。畢業後投身在英語教學界的自己,卻完完全全是個商業方面的門外漢,空有英語能力卻不懂會計、經濟甚至是國際貿易,讓自己連轉換跑道都不容易。繼續做流浪教師,則非常有可能在10年、20年之後因為少子化而沒有任何職缺。
事實上,如果自己願意硬著頭皮進入補教界,或許今天又會是不一樣的天空。然而以兼職老師的身分在補教業闖蕩的這幾年,我非常清楚自己完全不適合裡面的生態。對我而言,教育應該是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甚至是解決問題的管道,絕對不會是建立在商業利益,或者是訓練出考試無往不利的機器頭腦上面。我並不想要自己後半輩子的人生,是只能用逼著學生背單字、考高分,甚至是想盡辦法慫恿每一個人來補英文的方式,來生存謀生。
於是,在一個對於未來完全茫然的情況之下,「從事社會工作」這一個可能,又再度跑進了自己的腦海中。而那一年,我已經29歲,距離上一次填志願,已經過了將近10個365天了。
問我自己會完完全全後悔10年前,沒有堅持要念社工系的選擇嗎?其實也不盡然,畢竟我從小的志願確實就是從事教學工作,而我也確實非常幸運的得到了教書的機會。從學校裡小至國小二年級的小朋友,大致在社區大學裡面80歲的老奶奶,都是我的學生。能夠得到如此豐富的教學經歷以及多面向的學生們,想想自己有什麼好後悔的呢?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是我們可以從新開始。而我想自己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不讓未來的自己後悔。
滿30歲那一年,我報名了大學轉學考,成功轉入了社會工作學系就讀。如今自己在社工系已經完成了一整年的學業了,相較於過去主修英語時的渾渾噩噩,社工系的專業科目提供了自己許多思考的機會。我開始學會了用許多不同的面向來看待每一樣人、事、物,也體認到了助人工作的辛苦和專業。
最重要且難能可貴的,必定是自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以及總算開始的師資培育。後年從社工系畢業之後,我不但擁有考社工師的資格。同時有能夠拿到合格教師證,成為一位學校的輔導老師了。現在的自己,能夠在生涯的發展上有如此踏實的感覺,確實要感謝自己一年前的勇氣。
高中畢業時,許多同學確實是在選填志願的過程當中思考得不夠遠,以為自己過去在國高中擅長某個科目就是所謂「對那個科目感興趣」,卻完全忽略了出社會所要面對和接觸到的會是更多。選填志願的過程,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去了解許多專業領域,我覺得更難能可貴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好好的在選填志願的過程當中,對自己更認識。清楚自己適合什麼,或者是在特定領域是有潛力的。
我們當然可以在填志願的10年後爆炸,為自己當時的沒有遠見感到後悔。但是我們卻是對於當下和未來有著主控權,我們依舊是決定自己未來可以往什麼方向發展的關鍵人物。
如果你對於現況不滿意,或者是清楚知道這樣下去是沒有發展性可言的,這會是一個非常好的轉機幫助自己去探索、釐清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或許你也可以鼓起勇氣從新開始,踏上帶著具體目標之後從新開始的人生,你才會發現原來自己的淺力無限。自己的人生,絕對是可以有更多無限的可能性。
文章來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1488
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