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許多改革派主張「自由戀愛」
讓婚姻的結構建立在「穩定情感」之上
脫離傳統的逼婚,建立新的感情基礎
然而,近來有特定宗教以「繁殖」作為婚姻的真諦
讓許多學術界以及網路界一片譁然
事實上,繁殖並不是建立在「繁殖」之上
生物界裡有許多生物為了「繁殖」而謀殺「交配對象」
與特定宗教團體的理論背道而馳
「交配」只是兩性結合的過程
他並不代表具有情感因素
只是肉體上的結合
真正的「婚姻」應該是需要達成心靈上的契合
而非單方面倚靠肉體
若照該理論看來
「紅燈區」不知道結合了多少婚姻關係
但這篇文章主要來看並非討論婚姻制度
而是要來探討過去的經濟理論–〈人口論〉
〈人口論〉是英國經濟學者馬爾薩斯於1798年所提出的
形成這套理論最大的因素是
馬爾薩斯觀察到土地報酬遞減(報酬遞減法則)的現象
馬爾薩斯發現在沒有其他因素干擾之下
人口會以幾何級數的方式增加
糧食卻因為土地報酬遞減的影響
僅能以算術級數的方式增加
造成食物的多寡無法趕上人口的流動
造成糧食不足的危機
在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當中
所造成的前提為:
1.兩性之間的情慾流動
2.食物為人類生存所需
3.土地面積有限
而馬爾薩斯也在這理論提出了解決方法:
1.積極的防治:以疾病、飢荒...等自然法則減少人口
2.預防的防治:以晚婚的方式抑制出生率
3.道德的限制:以「節慾」、「晚婚」的方式減少出生
綜觀馬爾薩斯所提出的解決方法
發現這僅適用於落後的國家
而此解決方式也與特定宗教的觀點背道而馳
若必須以「繁殖」作為婚姻的真諦
那麼這套「憂鬱的科學」
可能又必須重新浮上檯面進行討論
近代許多學者紛紛改良這套理論對於現今社會進行詮釋
也認為實施家庭計畫以及提高食物產能可以解決這種「憂鬱的科學」
〈人口論〉是對人類過去和目前狀況的解釋,以及對我們未來的預測
「繁殖」真的是婚姻的真諦嗎?
我想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已經給予明確的答案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