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築師松崎萬長在1900年代設計的基隆駅
本車站於1908年完工啟用,雖然具有濃厚誇耀帝國威勢的殖民意味,但仍堪稱當時台灣最美麗的車站。本站體使用紅磚壁體與白色飾帶,並有鐘塔、山牆、英國維多利亞式的門廊、法國馬薩式斜頂與老虎窗的設計,開口部使用嚴謹的古典元素、屋頂上則有鐵柵作為裝飾,為一「西洋歷史式樣建築」。
1965年,時任基隆市長為了「去皇民化」,以站體老舊、空間狹小為由,將原基隆驛拆除,換上「中華民國美學」沒有特色的水泥方塊站體建築。從此,曾為台灣北部門戶之一的基隆驛,只能從老照片與松崎萬長先生繪製、前文建會出版的設計視圖上憑弔了。
------以上資料皆本人憑印象撰寫------
建築小知識:
請大家不要把基隆驛、台灣總督府、台中驛等等稱為「文藝復興建築」,因為它混了一些文藝復興的「式樣」但也混了各種「西洋歷史式樣」,由日本建築師辰野金吾留英後自己研發的風格,稱為日本「辰野式」建築。其特色為紅磚壁體、白色橫飾帶,台北市中正區裡,諸多日治時期留下的古蹟都是這樣的風格。
另外,台灣也沒有「巴洛克建築」,只能稱那一類為巴洛克「式樣」或「具有巴洛克風格的西洋歷史式樣建築」,因為巴洛克建築專指文藝復興後那段時間建造、歐陸留行的那種風格(不贅述)之建築。而,同樣是松崎萬長設計的新竹驛,就是台灣具有「巴洛克式樣」建築的代表。
我要申請成大建築系,於是研究了一下這些名詞,然後這幾天趕工(參考老照片跟歷史近120年的三視圖),畫了這玩意兒∼
累啊,題外話:成大建築二階好像不太考歷史式樣的說,那一直不是重點
這是它的細部截圖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