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ap.article_top.title}}
{{adMap.article_top.cta}}

#分享 理組和文組為何水火不容?
頭板

|

{{ articleMoment(createdAt) }}

理組和文組為何水火不容?如果尊重專業,我們又何必戰文理? 作者/林品婕(amolin),對於「聊科學」始終很有興趣的人。 2017/09/11 在網路上,我們常常會在某篇錯誤的報導,或是透露不正確科學觀念的文章底下,看見「文組不意外」、「文組誤國」等留言,因而引發各種戰文組、戰科系的討論。難道理組與文組,又或是所謂的科學與文學,就這真如此水火不容、處處針鋒相對嗎? 兩種文化:科學與文學 https://i.imgur.com/FjTs6ji.png (為什麼科學與文學這兩種文化會走向決裂呢?圖/Matt Collins) 早在 1959 年,英國學者史諾(Charles P. Snow)在劍橋大學著名的「瑞德講堂」(The Rede Lecture)演講中,就已經提出「兩種文化」(Two Cultures)的概念,這兩種文化分別代表了文學知識份子與自然科學家。因此,要說史諾是戰理組文組的先驅確實也不為過(開玩笑 der)。史諾認為這兩種文化的背景差異大,兩者交集之處應能激發出無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然而在當時,這兩種文化的人竟彼此猜忌、相互仇視而嚴重缺法理解,在雙方都無能和對方交談的情況下,不僅會加劇兩類知識份子的分裂、消弭創意激盪的可能,甚至會阻礙了人們運用科技改善問題的願景。 敢提出如此見解的史諾,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史諾本身為科學家,受過正統科學教育,更於英國劍橋大學拿到物理博士學位;另一方面,史諾也是一位小說家,熱愛寫作的他也出版過不少暢銷小說,可說是當時少數跨越文學與科學領域的人物之一。由他來點出兩種文化間的衝突,確實是再適合不過了! https://i.imgur.com/3seNJyG.jpg (Portrait of Charles Percy Snow (1905-1980), English author, physicist, and diplomat. Undated photograph. — Image by © Bettmann/CORBIS) 為什麼科學與文學這兩種文化會走向決裂呢?史諾認為其中一個因素,就是教育的專業化。這並非只存在於當時的英國,時至今日的臺灣也有相同的問題。長期關注科學傳播的謝瀛春老師就曾說:「學校教育過早分化人文及科學科目,當學生選擇了某一類組,便不會放太多心思在另一類組的科目上。」對學生而言,閱讀不同領域的科目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樣的現象伴隨著升學制度延伸到大學或研究所,使得大學或專科畢業生對於科學或人文知識相當陌生。因此,現在各大校園所提倡的通識教育正是作為天秤的另一端,以維持科學科目與人文科目的平衡。 但是,科學和文學真的有如史諾所述,這麼分野鮮明嗎? 第三種文化:讓開!讓專業的來! https://i.imgur.com/Rrewloz.png (The Big Bang Theory。圖/By Shane Olga Ocampo) 其實,史諾在〈兩種文化:重新審視〉表示,他發現某些學科已逐漸出現新的聲音,這些領域的學者不再只耽溺於文獻探索,而是從實證出發並關心人類的生存景況,這讓他樂觀地認為,一種可以與科學對話的「第三種文化」彷彿正在成形。直到 1995 年,布羅克曼(John Brockman)借用史諾的詞,正式提出「第三種文化」,他在書中表示: 『第三種文化囊括了實證(empirical)領域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他們以本身的研究和明白易曉的文字,正逐步取代傳統知識份子的地位,向一般人揭示生命的奧秘,並且重新定義我們是誰,生命是什麼。』 不同的是,史諾的「第三種文化」認為文人和科學家會開始願意交談,布羅克曼所描述的現況則是「文人知識份子此刻並沒有跟科學家溝通意見;科學家正直接跟大眾交流」,他認為第三種文化的科學家不僅僅互相分享彼此成就和思想,更「透過他們的著作,和受過教育的社會大眾分享。」 發現重點了嗎?在布羅克曼的想法中,科學家是擔任傳播任務的重要角色! 發現第二個重點了嗎?科學家傳播的對象,是「受過教育」的社會大眾! 所以,這是什麼意思呢?說穿了就是,史諾和布羅克曼都忽略了電視的重要性,以及其對大眾造成的影響。當布羅克曼提出「第三種文化」的概念時,他指的是由第三種文化知識份子,以一種「由大學教授向下書寫」來與大眾靠近的傳播模式,而這種做法顯然沒有將媒體列入考量。隨著電視逐漸普及,觀看電視成為當時民眾主要的休閒活動,許多電視頻道也開始向大眾暢談科學、製作諸多經典之科學節目,如英國 BBC Horizon、美國 PBS NOVA。因此,儘管布羅克曼認為科學早已是一種大眾文化,這卻不能完全歸功於科學家的著作。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矛盾卻有意思的現象:科學家開始將自己的研究著作成書,試著與大眾直接交流,但所顧及的閱聽眾群須具備一定程度的知識背景,才能理解箇中滋味;然而,媒體從業人員多為文科出身,將科學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方式傳達給大眾,坐擁比前者更多的收視群。這麼說來,若我們從大眾傳播範疇切入,「兩種文化」似乎悄悄地在科學家與媒體人的合作與互動中,敲響第二回合的鈴聲了!(叮叮叮叮——) 科學傳播:當科學家遇上媒體人 科學文本不同於一般小說文本,內容較注重邏輯的一致性與段落間的因果關係,有時甚至會有相當抽象的概念或專有名詞。要消化這些資訊,對於一般人來說還是有些吃力,因而需要媒體的介入,從中擔任轉譯者的角色。黃俊儒老師與簡妙如老師以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縮寫為 SSI)角度切入,認為民眾所接觸到的 SSI,通常是經由兩層論述語言的包覆:第一層是由科學詞語論述而成的「科學語言」;第二層則是經過媒體中介、修飾轉譯後的「媒體語言」,如下圖所示。 https://i.imgur.com/VvX6juK.png (社會性科學議題包覆模式。圖/(黃俊儒、簡妙如,2010)) 在此雖然沒有要深入解析這篇研究的打算,但透過這張圖,我們可以更好理解,為什麼溝通對於科學家與媒體人而言如此重要。不同領域間本來就存在著該領域的共通語言,在各別專業領域的語言體系裡,常常一個單詞所承載的意思可能又包覆著其他基礎,就像是俄羅斯娃娃一般。例如,有一個人愁眉苦臉地說:「我跑 gel 一直跳海,好煩。」這句話內行人一聽就知道發生什麼事,因為他早就知道這是電泳實驗,也知道電泳的原理和應用、gel 是什麼東西、是什麼東西在「跑」,band 是代表什麼,跳海是什麼意思,才能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回:「會不會是你的 buffer 沒配好?」(然後旁邊的人依舊是滿頭的黑人問號) https://i.imgur.com/rYKCgor.jpg (「我跑 gel 一直跳海,好煩。」的意思是??????圖/網路) 所以,當非科學背景的媒體人要將科學語言轉譯為媒體語言時,要面對的困難與挑戰可想而知。 最近因為工作的關係,有幸參與一場有科學家、傳播學者,以及節目製作方出席的會議。有趣的是,起初我以為科學家會認為媒體人的文字太過淺顯、對於科學的原理解釋不清,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場有科學家認為腳本的文字太過艱澀,既不口語又不易懂,這樣的結果完全顛覆原本的想像!後來才知道,原來有些媒體人深怕自己把科學知識寫錯、解釋有誤而不敢放手去寫,呈現出來的內容反而更難懂;另外,科學家有時候對於節目內容也會有自己的想像,會天馬行空地提出一些點子,希望加到節目裡面,卻忽略節目內容的安排強調的是前後情節間的流暢度。由此可知,兩者之間要有共識,確實還有重重關卡需要克服。 戰文理?何必呢! https://i.imgur.com/O6y3sOd.png (與其拿手中的石頭互砸,不如想想彼此手中的石頭,能夠擦出什麼有趣的火花!圖/Frits Ahlefeldt) 不過,我對於雙方之間的合作仍然抱持著相當的樂觀程度!像是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影集《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迷你電視影集《麻醉風暴》等,雖以故事為主,但因具劇情一定的知識乘載度,亦帶給觀眾精神上的富足感;另外像 BBC 在 2014年推出的科學紀錄片《大世界小動物》(Hidden Kingdoms)則透過後製營造故事的高潮迭起,新穎的視覺體驗亦顛覆一般人對科學節目的想像。這些都是需要科學家與媒體人的協力合作,我們才能看到如此精彩的內容! https://i.imgur.com/3qPpthh.jpg (《大世界小動物》source:IMDb) 以之前才播映完畢的影集《世紀天才:愛因斯坦》(Genius)為例,單就看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或許會很乏味,但透過劇組的安排與影像的魅力,觀眾可以跟著劇情知道愛因斯坦是如何觀察、如何想像、如何提問、如何堅持自己的論點,並且為自己的想法找出答案。影集拍出了科學家思考科學的方式,比起課本直接告訴你「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事實,這種面對科學的態度與精神,才是科學教育真正應該帶給我們的,不是嗎? https://i.imgur.com/p6fPjMS.jpg (《世紀天才:愛因斯坦》source:IMDb) 因此,史諾的話還是有其道理的,確實在差異極大的兩種文化交集之處,是最有機會激發出無限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地方。我想,無論這兩種文化是科學與文學、科學與媒體,或是其他兩兩差距極大的領域,彼此都不應是對立而是合作關係。而兩種文化之間的合作應奠基於,雙方擁有共同的目標,以平等之姿且尊重彼此專業領域的基礎下,維持良好的溝通互動關係。 所以,與其拿手中的石頭互砸,不如想想彼此手中的石頭,能夠擦出什麼有趣的火花! 註解: 註一:此處的科學指的是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文學則包含人文社會等學科。 註二:由於史諾在 1959 年的演講主題〈兩種文化與科學革命〉(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太過精彩,在國內外皆引起廣大迴響,面對接踵而至的粉絲和酸民來信與指教,史諾在 1963 年撰寫了〈兩種文化:重新審視〉(Two Cultures: And A Second Look)一文作為回應。隔年劍橋大學出版社便將演講內容與這篇補充文章結集出版,書名為《兩種文化》。 註三:英國劍橋國王學院天文物理學家馬丁·里斯(Martin J. Rees),在接受布羅克曼的訪問曾表示:「大多數的媒體編輯主管受的教育以文科為主,他們的背景和興趣,現在已經愈來愈不能代表一般的聰明讀者。」由此可知,里斯和布羅克曼都認為,高品質的新聞媒體早就有超過半數以上的讀者受過科學訓練,他們需要的是對普遍議題有相當難度的討論。 註四:兩位老師在研究論文中表示,一般社會公民若要透徹理解一件 SSI 的事件核心,必須如剝洋蔥般一層一層拆解這兩層語言的意涵,方能據此參與該類議題之討論。此外,民眾同時也必須具備相對應的「媒體素養」及「科學素養」,才有能力了解媒體訊息的組成方式,接著解析科學意象背後意義。對兩位老師研究有興趣的人,可於資料來源中閱讀整篇論文。 延伸閱讀: 五十年後的「兩種文化」- C. P. Snow《兩種文化》再探,黃春木,通識在線。 h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page4/publish_pub.php?Pub_Sn=44&Sn=854 【一頁物理】兩種文化?,高涌泉,CASE報科學。 https://case.ntu.edu.tw/blog/?p=8998&fbclid=IwAR3rD_r3VeSrqme_mUBNs5Y3JJ3GuxoTkBtbOl0diL8x9H6RzIbTX-MFzwM 從「兩種文化」到「第三種文化」的省思,石弘毅,科技與文化。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viewer.html?pdfurl= http%3A%2F%2Fenews.open2u.com.tw%2F~noupd%2Fbook_up%2F4957%2F(389)111-117.pdf%3Ffbclid%3DIwAR3_QzbszkHZxEj_I3H0n_u6F67nVLwFJNi-uSvz5nRckC5a-8OTP4BQMY8&clen=1018572&chunk=true 資料來源: 《兩種文化》(Two Cultures),查爾斯·博斯·史諾,林志成、劉藍玉譯,貓頭鷹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heidegger/products/0010009046?utm_source=heidegger&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708 《第三種文化:跨約科學與人文的鴻溝》,約翰·布羅克曼,唐勤、梁錦鋆譯,天下文化。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heidegger/products/0010071556?utm_source=heidegger&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708 〈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之科學傳播研究: 從科技社會公民的角色及需求出發〉,黃俊儒、簡妙如,《新聞學研究》第 105 期,頁 127-166。 #媒體語言 #文學 #社會性科學議題 #科學 #科學語言 出處:泛科學 網址: https://pansci.asia/archives/124814 戰類組不只是臺灣獨有的現象 全球各式論壇的推文和留言都超愛戰文理XD 雖然我不是科學家 但我現在做的事 就是將知識傳播給大眾 ˊˇˋ 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使命


  回文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adMap.article_bottom.cta}}
{{adMap.article_bottom.title}}
{{adMap.article_bottom.content}}

全部留言

B1 {{commentMoment( "2022-03-07T16:38:10.250Z" )}}

明天起床看!

明天起床看!
好(*¯︶¯*) 早點休息
原 Po 回覆:

好(*¯︶¯*) 早點休息

0
B2 {{commentMoment( "2022-03-07T16:38:20.333Z" )}}

yy不要熬夜😡

yy不要熬夜😡
我盡量_(:_」∠)_
原 Po 回覆:

我盡量_(:_」∠)_

1
B3 {{commentMoment( "2022-03-07T17:01:27.880Z" )}}

跟文組講道理都要講兩遍

跟文組講道理都要講兩遍
(´・ω・`) 跟能溝通的人溝通 不能溝通的人 講再多遍也沒用
原 Po 回覆:

(´・ω・`) 跟能溝通的人溝通 不能溝通的人 講再多遍也沒用

1
B4 {{commentMoment( "2022-03-07T17:05:23.855Z" )}}

尊重專業 我喜歡這句話ʕ•ﻌ•ʔ

尊重專業 我喜歡這句話ʕ•ﻌ•ʔ
各有各的長處 互相尊重
原 Po 回覆:

各有各的長處 互相尊重

1
B5 {{commentMoment( "2022-03-07T18:54:11.842Z" )}}

其實有時候會發現 用理科的邏輯去看文組的事情 反而會更有條理 反過來 有時候用人文的觀點去協助數據的分析 比單純的統計更能得到準確的結果

其實有時候會發現 用理科的邏輯去看文組的事情 反而會更有條理 反過來 有時候用人文的觀點去協助數據的分析 比單純的統計更能得到準確的結果
大部分時候 局中人自不清
原 Po 回覆:

大部分時候 局中人自不清

4
B6 {{commentMoment( "2022-03-07T23:02:22.136Z" )}}

文組簽

文組簽
原來小龍是文組的0.0!
原 Po 回覆:

原來小龍是文組的0.0!

1

留言已被刪除

本留言就像流星一樣,一閃即逝。

B8 {{commentMoment( "2022-03-08T00:15:13.912Z" )}}

我們學校真的特愛戰文理🥺

我們學校真的特愛戰文理🥺
你們學校出人才 至少我認識的好幾個都是人才
原 Po 回覆:

你們學校出人才 至少我認識的好幾個都是人才

0
B9 {{commentMoment( "2022-03-08T01:57:33.780Z" )}}

文組簽

文組簽
好多文組!
原 Po 回覆:

好多文組!

0

匿名

B10 {{commentMoment( "2022-03-08T04:46:31.155Z" )}}

文組不意外

文組不意外
如果你看完文章還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對待他人 那我也是無可奈何
原 Po 回覆:

如果你看完文章還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對待他人 那我也是無可奈何

0
B11 {{commentMoment( "2022-03-08T06:51:07.116Z" )}}

半文半理簽( ´ ▽ ` )

半文半理簽( ´ ▽ ` )
原來貓貓有半文血統!
原 Po 回覆:

原來貓貓有半文血統!

0
B12 {{commentMoment( "2022-03-08T09:13:48.321Z" )}}

嘿啊,我是喜歡生物的文科生🤣

嘿啊,我是喜歡生物的文科生🤣
原來!我又更瞭解小龍了呢><
原 Po 回覆:

原來!我又更瞭解小龍了呢><

1
B13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0:59:10.781Z" )}}

文組簽 不管文組還是理組 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優點的 每次聽到文組都是給成績不好的人去混的之類的話都會覺得超sad

文組簽 不管文組還是理組 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優點的 每次聽到文組都是給成績不好的人去混的之類的話都會覺得超sad
少了文組 這個社會也很難運作下去 各有長處
原 Po 回覆:

少了文組 這個社會也很難運作下去 各有長處

0
B14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3:05:14.315Z" )}}

自然組:「我們自然組聽一次就懂的東西,社會組都要聽兩遍才懂。」 社會組:「什麼?你再說一次!」 (純屬娛樂)

自然組:「我們自然組聽一次就懂的東西,社會組都要聽兩遍才懂。」 社會組:「什麼?你再說一次!」 (純屬娛樂)
4
Pi2
B15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3:36:00.362Z" )}}

我左腳保險業,右腳數學系,文理二合一

我左腳保險業,右腳數學系,文理二合一
也是很不錯😂
原 Po 回覆:

也是很不錯😂

0
B16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3:43:52.171Z" )}}

這樣我真的覺得我很異類欸🤣我是純文組,但我超愛自然,自然也不錯🤣🤣

這樣我真的覺得我很異類欸🤣我是純文組,但我超愛自然,自然也不錯🤣🤣
是文組生 並不妨礙熱愛科學 (*¯︶¯*)
原 Po 回覆:

是文組生 並不妨礙熱愛科學 (*¯︶¯*)

0

匿名

B17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3:45:11.283Z" )}}

文組的問題在台灣是普遍出路差 薪水低 公務員的薪水比技術員還低

文組的問題在台灣是普遍出路差 薪水低 公務員的薪水比技術員還低
7

匿名

B18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3:52:24.720Z" )}}

戰文理組真的有夠無聊 我薪水少我願意啊 我做我想做的工作 又沒妨礙到誰 不懂幹嘛一定要嘴XD

戰文理組真的有夠無聊 我薪水少我願意啊 我做我想做的工作 又沒妨礙到誰 不懂幹嘛一定要嘴XD
1

匿名

B19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3:54:59.004Z" )}}

文組=要飯

文組=要飯
0
B20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3:56:49.667Z" )}}

文組也是讀社會科學啊 社會科學也是科學!!!!! 但文組認真的人有多少就另當別論

文組也是讀社會科學啊 社會科學也是科學!!!!! 但文組認真的人有多少就另當別論
都是科學 領域不同而已
原 Po 回覆:

都是科學 領域不同而已

0

匿名

B21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4:20:52.353Z" )}}

限你五十字以內講完

限你五十字以內講完
維持良好溝通與互動 互相尊重
原 Po 回覆:

維持良好溝通與互動 互相尊重

0

匿名

B22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4:22:21.058Z" )}}

文學+數學=素養題

文學+數學=素養題
好真實
原 Po 回覆:

好真實

2
B23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6:01:49.228Z" )}}

文組男簽

文組男簽
0
B24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6:49:29.113Z" )}}

素質問題

素質問題
0
B25 {{commentMoment( "2022-03-08T17:09:31.502Z" )}}

所以我說那個文組就是遜啦

所以我說那個文組就是遜啦
這是在自嘲嗎XD
原 Po 回覆:

這是在自嘲嗎XD

0

留言已被刪除

本留言就像流星一樣,一閃即逝。

留言已被刪除

本留言就像流星一樣,一閃即逝。

B28 {{commentMoment( "2022-03-08T23:36:33.669Z" )}}

B26 你以為明星高中很好考嗎,我高職讀兩年才重考也沒上北一 = =,何況工作幾年才回校園的人,你覺得工作完能有多少時間讀書?你覺得大了高中同學超過三年就不丟臉嗎?反正我大了兩年是覺得有點丟臉啦

B26 你以為明星高中很好考嗎,我高職讀兩年才重考也沒上北一 = =,何況工作幾年才回校園的人,你覺得工作完能有多少時間讀書?你覺得大了高中同學超過三年就不丟臉嗎?反正我大了兩年是覺得有點丟臉啦
1
B29 {{commentMoment( "2022-03-08T23:39:53.385Z" )}}

本來自己是文科強 看到網路上文組被砲的一無是處 加上我對理科更有興趣 決定大學跨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