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ap.article_top.title}}
{{adMap.article_top.cta}}

#分享 這個社會經常暗示女孩要當一個渺小的人
頭板

|

{{ articleMoment(createdAt) }}

我曾參加一場研討會,會中有個類似生命導師的講員,他時而引導你進入靜思冥想的狀態,時而疾呼要你相信自己。我熱愛當時的每分每秒。 https://i.imgur.com/1908Wxq.png 我向來樂於自我分析與解構,喜歡追求自我成長,一心想發揮潛能,活出更好的自己。因此,我竭盡所能地把握各種資源,尋找各種充實自己的管道。我認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也沒有任何一個答案可以成為我們唯一的出路,但你總能從一些地方汲取充滿生命力的思想,或在另一些地方發掘充滿洞見的智慧與啟發。我真心希望你能從我這裡獲得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但我希望,你也不會把我說的每件事都當成福音。 於是,我大量閱讀與收聽線上廣播,只要知道有哪位我景仰的人來到附近的體育館演講,我一定會買票入場。就在一次類似的場合中,我被一個強而有力的問題撼動,使我重新探索自己的心,那是一次從未有過的經驗。 脫口而出的答案 「雙親當中,你從哪一位身上渴求比較多的愛?」講師詢問會眾。「不是問你比較愛爸爸還是媽媽,而是,你從哪一位身上渴求較多的愛?」 我爸爸。也許這答案符合許多女性的真實心聲,但對我而言是再真實不過了。我曾經接受很多不同的諮商課程,大部分都會問到這題,所以當講師問「從哪一位雙親身上渴求比較多愛」時,我不假思索就知道答案是「我爸爸」。 接下來的問題,才真的徹底改變一切: 「你想為他成為什麼樣的人?」意思是,當你還是個孩子時,你認為自己需要做些什麼才配得父母的愛? 「成功。」這答案對我並不陌生。就像我提過的,我一直都知道「要表現得很好」,這想法是如何深深影響成年後的我。 「除此以外,」臺上的講師繼續提問:「你還需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渺小。」這兩個字不經思索便脫口而出。在那之前,這個答案從來不曾出現在我的腦中。這念頭從何而來?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倒抽一口氣,生平第一次好好思索了這件事。 父親的影響 我相信我爸爸一直以我為榮,但他不曾以言語來讚美或肯定我,除非我做了驚人的豐功偉業。爸爸是很努力工作的人,所以他很喜歡成就感。爸爸這一生,不曾有任何「好爸爸」的榜樣可以讓他效法,他不曉得如何勝任這角色。他毫無頭緒,從不知道要如何與小孩互動相處。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很早就知道家裡「只能現身、不能作聲」這個潛規則。我們從小就學會不要搗蛋,更不要發出聲音─特別是發出爸爸不想聽到的聲音。爸爸偶爾會想要和我們互動、聊一聊或陪我們一起玩。但大部分時候,他是想要安靜的。 長大之後,我才越來越意識到這其中的差距。「小女孩」是爸爸對我的稱呼,但不是個親暱的呼喚。 「小女孩啊,你根本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小女孩啊,外面的現實世界會活活把你吞了。」 「小女孩啊,你最好趕快長大。」 曾幾何時,小女孩彷彿成了一句咒罵。其實我很討厭他那樣叫我,但沒有細想過這個稱呼如何影響我,直到那一天的研討會,我被自己不假思索的答案驚醒。其實那不盡然是負面感受,甚至還充滿一些正面意義。要不是我的童年,我不會成為今天的我;要不是受我父親殷勤的工作態度潛移默化,我不會有現在這套工作倫理與準則。這個男人對我的成就讚譽有加,但不自覺地,他也把我教成一個追求功成名就的人。如果你不願意對過去正確的事心存感恩,那麼,你就不能抱怨過去錯誤的事。成年後,探索眾多行為背後的原因,能幫助我克服許多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例如說,有一段時間,每次被問到自己的工作都會渾身不自在。如果在一場派對中有人問我從事什麼工作,我會回答:「我在經營一個和生活有關的部落格。」我刻意輕描淡寫,避談以下事實:我白手起家,自創媒體公司,至今已經有十一名員工;我們的客戶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品牌;我們的網站每個月有超過百萬人次的瀏覽量;我身兼作家、講師,同時還是幾個小孩的媽媽……這些都是我的真實背景,並沒有誇大或灌水,我卻不敢提這些,總感覺好像在自吹自擂,一說出口就會讓別人不舒服。 我不想提自己的成就還有另一個更大的原因:打從我還是「小女孩」時就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想做大事的同時又要讓自己渺小一點,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事。那一天當我安靜坐在研討會中,才突然領悟到,這樣的矛盾是如何影響今天的我。 過去幾年來,我們公司曾有過不少大好商機,我卻總能找到不同的理由婉拒。我擔心會讓客戶失望,擔心我們會失敗,擔心自己實力不足以帶領整個團隊進入全新的領域。 寫下這些事是非常有壓力的,因為我花了多少時間呼籲女性朋友勇敢做夢與追夢。我可以這麼呼籲,是因為我們公司的確快速成長,令人刮目相看。然而,當我認真檢視我個人生命與公司時,終於認清一個事實:我不斷努力讓自己變得渺小。我可以努力表現得很好,讓自己被注意到,但也就僅止於此,我無法繼續真實地做自己,因為害怕別人對我的評價。 我到底是誰? 我是一名妻子和母親,我也夢想要成為媒體教母。我經營自創的生活風格平台,屢創亮眼的成績。我夢想著公司的營收能大幅提升,好讓這些和我一起打拼、築夢的優秀員工們也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還清助學貸款,在夏日放個長長的夢幻假期。我也夢想要開創非營利組織,以支持那些想要追逐夢想的女性朋友。我還想創立一間可以讓我的小孩安心成長與投入的工作機構。我始終認為,我們所消費的媒體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積極與正面的影響力,因此,透過開創一家激勵女性的媒體公司,這個理想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付諸行動去改變這個世界。 我懷抱不計其數的目標與美夢,這些都是大事,一點也不渺小;它們都是偉大而不設限、滿懷希望與憧憬的理想。我需要信心、勇氣以及大膽的氣勢。除非我開始擁抱自己所有的個性與特質─包括那些可能令別人感到不舒服的面向,否則,我到不了夢想彼岸,我也根本無法抵達那裡。 在那天的研討會中,我痛定思痛。我不能再繼續過這種不夠真實的人生,不能因為別人難以面對真實的我,而讓自己活得如此分裂與虛假。 之後,我參加了另一場研討會,親眼看到我周遭的女性朋友上演我所熟悉的劇情。四百位激勵人心、有創業思維的重量級女性齊聚一堂,而我卻一次又一次不斷聽到類似的話: 「嗯,這只是我的興趣。」 「這不過是我的副業啦。」 「其實我主要的工作是全職媽媽,但這份事業確實很不錯。」 這些可不是一群閒著沒事做,從車庫裡挖出古董在網路拍賣的無聊女子,她們是一群事業有成的成功女性,其中有人年營收高達數千萬美金,但我卻一直聽到「只是興趣而已」這類的話。 我再次明白一件事:原來我不是唯一,原來還有很多女性和我一樣,為了讓別人感到舒服自在而刻意降卑,縮小自己。 不夠了解我的人可能很難同理我的心情。當我追本溯源,不斷探索下去時,就會發現問題的核心是:我的父親。他不了解要如何面對小孩,更別說是他最小的女兒。嚴格說來,他其實並不了解我,因此,當他發現我身上有些令他不悅或不舒服的特質時,經常不自覺會對我按下消音鍵。 活在恐懼之中 在職場上奔波的婦女,有時得在一片男性與父權主導的價值觀下,奮力殺出重圍。有些婆婆媽媽也無法理解我們的事業心,職業婦女經常得與家中長輩過招,同時還要面對來自全職媽媽們有意無意的批評指教,說我們把孩子丟著不管,說我們和孩子很疏離等等。我相信也有許多全職媽媽常常要承受來自職業婦女的評頭論足,她們難以接受有人選擇全天候在家待命,過千篇一律的生活。我們彷彿在遊樂場上的孩子,試著說些取悅他人的話,再把別人可能無法理解的部分,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我開始懷疑,到底有多少女性長久以來只活出一半的自己,否認了造物主在她們身上最初的計畫與命定呢? 你真的覺得上帝創造你──如此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的你──是希望你持續否認真實的自己,免得冒犯別人或讓別人不舒服嗎?這真令人匪夷所思,難以置信。我越是深入思索,就越相信上帝創造我們是如此恰到好處。祂知道有些人一心嚮往工作、懷抱偉大的夢想,同時,祂也了解有些人渴望待在家裡親力親為,專心照顧可愛的小寶貝。同樣的,祂也明白有些人完全不想生兒育女。 你是否耗費歲月忙著自我壓抑、自我隱藏,只因擔心別人會怎麼看你、評價你?你會不會因為擔心婆婆的評價,老是過度壓抑地把自己的大事業講成小興趣?你是不是以為自己不夠聰明而一直裹足不前,不敢重回學校進修?你是否因為「早知道自己終將失敗」而刻意消滅勇氣,放棄嘗試新事物?很多時候,你明明有話想說,有意見想表達,卻常常勉強自己保持沉默?你是不是常因為自己出身低,或原生家庭背景不夠好,自以為永遠不可能成為比現在更好的自己?你是否一直猶豫該不該大聲宣告自己的夢想,只因為你擔心別人會嘲笑你或批評你的選擇? 女孩們,我活在這樣的恐懼中好多年了。我擔心一旦有人發現了我如此熱愛工作,就會開始質疑我如何兼顧家庭、如何當稱職的媽媽。過去十年來,有太多人挑戰與質疑我對孩子的照顧與承諾,這樣的疑慮漸漸影響我,動搖了我對職業婦女的信念。從內疚自責的媽媽,一路走向自我接納,這是一段漫長的旅程,我卻一直到領養女兒之後才開始好好面對與處理這問題。有一次,當女兒約六週大時,我必須要出差,就在那段時間,有人問我身為職業婦女,如何解決經常需要面對的自責與內疚感。我想這是個經常被提問的議題,我也保證這肯定是大多數媽媽─不管你長期在家陪伴孩子或選擇外出工作─不斷糾結而掙扎的問題。 成為真正的你 過去十年,我思索養兒育女的親子問題很久,尤其在領養了女兒之後,這問題更常引起我的省思。於是,我做了一個決定…… 我拒絕教她這樣想事情的方式:只能以爸爸或媽媽其中一人為榜樣。 我自己就是在雙薪家庭成長的孩子,我不認為有全職工作的媽媽就無法好好愛女兒、照顧女兒。我不會讓我女兒認為,一旦媽媽擁有自己的事業就意味著對她的愛會打折扣,難怪媽媽不得不取捨與抉擇。 我不會告訴她「男主外、女主內」才是主流價值。如果她選擇待在家裡,我們會全力支持她,但我們也絕不會灌輸她這種觀念,使她誤以為女生只有一種身分,只有一條出路。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她的哥哥們不會有這個困擾,他們會大方接受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他們的未來可以自由選擇;反觀她,將被媒體不斷洗腦暗示:女生的世界,侷限又擁擠。 你問我怎麼知道?原因很多,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我女兒的爸爸這一生從未被質問會不會因為上班工作而感到內疚。 當我的女兒慢慢長大了,我知道她將在外面的世界接觸許多似是而非的價值觀。雖然我多希望她永遠都不要知道,但這不是我能控制的,不過我至少可以控制自己要為她設立什麼樣的女性典範。身為她的母親,我深信我女兒諾雅的生命,是上帝手中奇妙又美好的創造,上帝對她在這世上的定位,早在她出生以前就已經安排好了。 我相信你也是。 我深信你生在這世上不是一場失誤,所以不須為了你的處境與身分(職場媽媽、全職媽媽、太胖、太輕、學問太高、沒受教育、太感性、太理性等等)而有罪惡感或不安,更不需要因為這樣而貶低你自己,也貶低那位創造你的上帝。 這世上有千百種方式可以擊潰自己,其中一種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在第一時間拒絕承認最真實的自己。 記得,你的存在──最真實的你──從來不是一場意外。 你的夢想一點也不愚蠢,這些夢想會引領你前往你人生的命定。不要輕易放棄,不要任由他人的意見來決定你的價值。不要錯過任何一個可以活出自己的大好機會。 你從來不是為了渺小而被造。 你早已不是小女孩了,你是個成熟的女人。是時候整裝待發,讓自己成為上帝所造的,那位真正的你。 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1.樂於冒犯    我說的冒犯,不是那種低俗、戲謔的無聊玩笑。我的意思是樂於擁抱一種觀念:你永遠無法期待別人了解你或肯定你,包括你身邊最親近的人。如果你像我一樣,喜歡取悅他人,這對我們而言是加倍困難的功課,因為我的反射動作就是要讓所有人都喜歡我。因此,我決定要改變,停止花太多時間與精神去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我專注於成為最理想、最可愛的自己就夠了。至於你是否贊同或肯定,那已不是我最在乎的問題了。     2.大膽宣告    對我而言,大膽宣告就是在身上搞個刺青。我其實一直想刺青,想了好幾年,但因為擔心別人看了會怎麼想,所以遲遲不敢付諸行動。然後,我醒悟了:是我決定我是誰!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可以選擇要過什麼人生,活出什麼身分。你可以選擇要當一個熱愛烘焙與皮拉提斯的全職媽媽;你可以選擇當一名流連咖啡館、身穿低腰牛仔褲的時尚女性;你可以選擇成為熱愛馬拉松、只吃有機食物的律師。不管我們已經定型了多久,每個面向的我都是從有意識地選擇怎麼生活而來的。這對我而言,是個意義非凡的覺醒。說來好笑,當我充分認清這個事實之後,我頭腦裡第一個閃過的念頭竟是:「我要在手腕上刺青!」     3.遇見生命導師    我經常需要透過廣播、書籍、研討會,去發掘各種面對人生的觀點。如果你懷疑自己是否過度壓抑了某部分的自己,或你想進一步探索是否還有努力的空間與功課,鼓勵你,開始接觸更多對你有幫助的資源與管道。也許你不會照單全收,但你肯定能汲取到某些對你有幫助的人生智慧,幫助你度過某個重要關卡與階段。 文章連結: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4/29/make-girls-smaller/ 全文標題: 這個社會經常暗示女孩:妳要當一個渺小的人


  回文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adMap.article_bottom.cta}}
{{adMap.article_bottom.title}}
{{adMap.article_bottom.content}}

全部留言

B1 {{commentMoment( "2020-04-30T07:48:39.269Z" )}}

我比較喜歡我媽啦哈哈哈哈 而且為什麼會想成為渺小的人 我想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而不是該死的米蟲

我比較喜歡我媽啦哈哈哈哈 而且為什麼會想成為渺小的人 我想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而不是該死的米蟲
0


登入後發表留言






確定要刪除此文章?
#分享 這個社會經常暗示女孩要當一個渺小的人

我曾參加一場研討會,會中有個類似生命導師的講員,他時而引導你進入靜思冥想的狀態,時而疾呼要你相信自己

檢舉{{reportFloor? '留言B'+reportFloor: '文章'}}
檢舉{{'原po回覆B'+reportFloor+'留言'}}
請選擇刪除文章原因
請選擇刪除留言原因
附件說明
插入圖片

請點文字方塊右下角的 插入圖片,或直接插入 imgur 圖片網址。

https://i.imgur.com/8wlRxfM.png
輸入
顯示

插入 Youtube 影片

直接將影片網址貼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zfOyW0ZMo
輸入
顯示

分享 Meteor 文章

直接將文章網址貼上。

https://meteor.today/article/8ZgvtS
輸入
您即將進入之文章內容需滿十八歲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若您尚未年滿十八歲,麻煩點選離開。若您已滿十八歲,一樣不可將本區之內容派發、傳閱、出售、出租、交給或借予年齡未滿18歲的人士瀏覽閱讀,或將本網站內容向該人士出示、播放或放映。

離開
回覆 B{{reply.fl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