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ap.article_top.title}}
{{adMap.article_top.cta}}

#分享 解構復活節島的「社會崩潰」迷思
頭板 {{ articleMoment(createdAt) }}

復活節島的社會崩潰迷思 編譯/江柏毅 2021 年 08 月 19 日 透過貝氏推斷統計,美國賓漢頓大學研究團隊認為復活節島過去的人口在接觸歐洲人之前不曾出現大幅減少的崩潰現象,而是在登島後便持續穩定成長,不受環境氣候變遷影響。儘管島內確實曾出現大規模森林砍伐,但森林的砍伐其實是長期行為。統計結果顯示在接觸歐洲人之前,復活節島的人口應該是數千人,而不是歐洲紀錄裡的少於千人。復活節島島民懂得在環境氣候變遷下採取各種適應策略成功克服逆境。他們的環境適應可作為當代社會之借鏡。 https://i.imgur.com/Q8xCr70.jpg (圖片出處:Creative Commons) 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 Rapa Nui)是南島語族(Austronesian)最晚踏上的島嶼之一(年代大約在AD 700到1100之間,或較晚近的AD 1200),它孤懸於南太平洋上,最近的島嶼距離約為3000公里;目前島上無常年性河川且異常乾旱;儘管過去動植物資源曾相當豐富,但在失去了棕櫚樹覆蓋之後長年受鹽分侵蝕,使島上的土壤失去沃度。該島也由於地處熱帶邊緣,並無環礁,因此魚類資源並不特別豐富,氣溫也無法讓椰子與麵包果生長。 https://i.imgur.com/3nkkShq.png (位於南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圖/維基百科) 破解人口數銳減的迷思 復活節島常作為案例用於探討社會崩壞議題。傳統說法認為古代島民曾為了從事農業、搬運摩埃石像而大量砍伐棕櫚樹,環境破壞也逐漸導致島內資源匱乏,在氣候變遷影響下,島內開始出現飢荒,爭奪資源的戰爭,人口大幅下滑,社會因此逐漸崩解。近年的考古研究也曾認為島民所意外帶入的老鼠啃咬了原生棕櫚樹的種子,導致島上樹木日漸絕跡,而歐洲人所帶來的疾病和奴隸掠奪行為也進一步加速了島內人口的流失,致使西元1722年歐洲人紀錄中島上僅見不到千餘居民的慘況。 復活節島確實發生過人口大幅衰減的現象嗎?根據美國賓漢頓大學(Binghamton University)人類學家Robert DiNapoli、Carl Lipo等人的統計研究結果,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新發表於 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的論文指出復活節島島民在面對環境變遷的策略上其實曾相當成功,並可為當代社會之借鏡。 Robert DiNapoli表示,過去各界對復活節島社會崩潰問題看法聚焦於人口,認為人口的大幅衰減與十二、十三世紀環境變遷(主要為森林砍伐與鼠患)引發的負載力(carrying capacity)下降有關;此外,公元1500年左右出現的南方震盪(Southern Oscillation)乾燥化氣候變遷也是壓垮該島社會的最後一根稻草。Carl Lipo表示,有一派說法認為上述環境氣候變化對島內人群的生存產生了負面效應,但這些變化是否契合研究團隊從碳十四測年裡所見到的人口估算呢? 人口估算在考古學中是一個較具爭議的課題,原因在於估算方法,如計算墓葬數和房屋數,並不可靠。前者的問題在於並不是所有人於死後都擁有墓葬,且墓葬的保存與否也嚴重影響估算。計算房屋數的問題則在於考古學家無法確定同一層位的房屋究竟屬同一時期使用,或是有無法反映在年代數據上的短期差異,致使出現重複計算的誤差。另一種較間接但相對可靠的方法是利用碳十四測年瞭解當時人類活動的規模程度,並對照各時期的遺跡現象推估人口變化,但這種方法仍具有不確定性。 https://i.imgur.com/vCaXqJ0.jpg (棕櫚。圖/EOL) 考古學的人口估算其實並不可靠 Carl Lipo和Robert DiNapoli所使用的人口估算方法為統計學裡的貝氏推斷(Bayesian inference),由於不須使用傳統推論統計中的概似函數(likelihood function),能夠克服不確定性問題。根據貝氏統計結果,復活節島的人口其實到1722年歐洲人抵達前都呈現穩定成長。在歐洲人抵達後,兩個統計模型顯示島內人口數出現過一次高穩定期,另外兩個統計模型則呈現人口衰退。整體而言,研究結果反映復活節島的人口在接觸歐洲人以前並不受氣候環境變遷劇烈影響。 新近的考古研究其實也顯示該島島民過去並不曾仰賴棕櫚樹維生。復活節島的森林砍伐其實是長期行為,森林的消失也沒有造成災難性的土壤侵蝕;相反地,人群懂得利用岩石堆砌駁坎避免土壤流失,以維持地力;在乾旱發生時,人群也懂得利用沿岸滲透湧泉(coastal seeps)獲得淡水。統計結果顯示在接觸歐洲人之前,復活節島的人口應該是數千人,而不是歐洲紀錄裡的少於千人,在接觸初期島內人口數甚至還有所成長,摩埃石像其實在歐洲人登島後仍曾持續建造。整體來說,島民的環境氣候適應策略其實是相當成功的。 https://i.imgur.com/fqECkPc.jpg (島上面海的摩艾石像。圖/維基百科) 應向島民們學習 那麼為何現今會有復活節島出現社會崩潰的迷思呢? Carl Lipo表示,這可能與1960年代所興起的環境變遷影響人口研究逐漸成為顯學有關,儘管這之間的相關性其實是植基於現代工業污染與氣候變邊,而不是考古證據。現代人常下意識地假設古人的聰明才智不及於現代人,但從考古工作所反映的卻不是這麼一回事。過去復活節島島民其實了解環境永續對孤懸於海的島嶼的重要性,任何錯誤的資源管理策略都會導致災難性的結果。 復活節島的例子實可為當代社會之借鏡。 參考資料: 1.2021 07. 13, Resilience, not collapse: What the Easter Island myth gets wrong.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7/210713090153.htm 2.2021 Robert J. DiNapoli, Enrico R. Crema, Carl P. Lipo, Timothy M. Rieth, Terry L. Hunt. Approximate Bayesian Computation of radiocarbon and paleoenvironmental record shows population resilience on Rapa Nui (Easter Island).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 12 (1) DOI: 10.1038/s41467-021-24252-z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4252-z 3.2010 Terry L. Hunt and Carl P. Lipo Ecological Catastrophe, Collapse, and the Myth of “Ecocide” on Rapa Nui (Easter Island), in Patricia A. McAnany & Norman Yoffee (eds), Questioning Collapse: Human Resilience, 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nd the Aftermath of Empire, pp. 21-4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2006 賈德・戴蒙 《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中文版)。台北:時報出版,第110-155頁。   #復活節島 #氣候變遷 #社會崩壞 #貝氏推斷 #人口估計 #人類學 #摩艾石像 #考古學 出處:CASE報科學 網址: https://case.ntu.edu.tw/blog/?p=36769 還蠻懸的科學 我相信 古人比我們想像得還要聰明 從無到有 是一項非常大的突破!


  回文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adMap.article_bottom.cta}}
{{adMap.article_bottom.title}}
{{adMap.article_bottom.content}}

全部留言

B1 {{commentMoment( "2021-12-02T02:31:08.239Z" )}}

復活節島上的摩艾像下半身有什麼? 答:性感丁字褲

收合內層留言icon {{comments[0].isShow ? '收合' : '展開' }}1則留言
復活節島上的摩艾像下半身有什麼? 答:性感丁字褲
1
B1-1 (原 Po)   {{commentMoment( "2021-12-02T02:31:08.239Z" )}}

看完你的留言 我現在看圖片都覺得有丁字褲了😂

看完你的留言 我現在看圖片都覺得有丁字褲了😂
0
匿名

匿名

B2 {{commentMoment( "2021-12-02T16:33:42.544Z" )}}

謝謝分享

收合內層留言icon {{comments[1].isShow ? '收合' : '展開' }}1則留言
謝謝分享
0
B2-1 (原 Po)   {{commentMoment( "2021-12-02T16:33:42.544Z" )}}

謝謝你的喜歡!

謝謝你的喜歡!
0


登入後發表留言






確定要刪除此文章?
#分享 解構復活節島的「社會崩潰」迷思

復活節島的社會崩潰迷思 編譯/江柏毅 2021 年 08 月 19 日 透過貝氏推斷統計,美國賓漢

檢舉{{reportFloor? '留言B'+reportFloor: '文章'}}
檢舉{{'原po回覆B'+reportFloor+'留言'}}
請選擇刪除文章原因
請選擇刪除留言原因
您即將進入之文章內容需滿十八歲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若您尚未年滿十八歲,麻煩點選離開。若您已滿十八歲,一樣不可將本區之內容派發、傳閱、出售、出租、交給或借予年齡未滿18歲的人士瀏覽閱讀,或將本網站內容向該人士出示、播放或放映。

離開
問題讀取中...稍待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