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part 1
透過李商隱的生平,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十分弔詭的事?
從時間表來看,妻子死後幾個月,李商隱才創作出《夜雨寄北》。
也就是說,若依常理判斷,詩中的時空順序是錯亂的。
後勁還不夠強烈嗎?
沒關係,我們把整首詩拆成句子並抓出較有問題者加以解析。
▪分句討論:
1.「君問歸期未有期」
從文意可以得知,「君」是李商隱對其妻王氏的代稱,然而寫詩當下,他早已知曉妻子已故的事實。
如何證明他當時早已知曉呢?
這就需要看到他另外一首悼念亡妻的作品《房中曲》中一句:
「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
(語譯:想起前年春天分別時,我並沒有察覺妳話語中隱藏的淡淡哀傷和病痛。)
為什麼他和王氏前年春天會分別?前年又是哪一年?
當時李商隱收到武寧節度使盧弘止的邀請,隨之前往徐州任職,而時間點為大中三年九月,也就是西元849年的九月。
隨著盧弘止逝世於西元851年的春天,他也在那時回到了京城,而王氏則是在同年的春夏之際病故。
所以可以得出一個時間軸結論:
西元851年春天盧弘止病故,李商隱以此為契機準備回到京城。
然而因路途遙遠,當他抵達目的地時,妻子早已亡故,只好悲慟欲絕地寫下《房中曲》,並且於同年的秋天離開京城前往四川。
這就衍伸出兩個問題了。
1.李商隱明明得知愛妻已不在人世,為何卻在《夜雨寄北》裡提到妻子詢問他的歸期?
2.若《房中曲》的記載時間沒錯,就顯示李商隱自從西元849年前往徐州後就再也沒有和他的妻子見面,而王氏不可能有辦法預知到自己死後李商隱會前往四川,所以她更不可能會寫信寄給人在四川的李商隱詢問何時回京。
那請問,若非王氏,到底是誰寄詢問何時歸來的信件給李商隱呢?
2.「卻話巴山夜雨時」
看完第一個句子的時空順序悖論問題,你是否已經開始感到不寒而慄了呢?
但重頭戲也是最為精華的總在最後。
接續此句和其上一句的白話語譯,翻譯後應為:
李商隱:「什麼時候能彼此依偎地共同修剪西窗的燭台呢?」
「君」(應為王氏):「巴山夜晚細雨時,便是我們重逢之日。」
王氏當時已不是個活在人世間的人,那她又怎會告知李商隱重逢之日呢?
我想,這已經不是科學能解釋的領域了。
Part 1 時提及「李商隱逝世於大中十三年秋冬」。
那年的巴山,是否正巧下著綿綿細雨呢?
大中五年四川的秋天,李商隱在和此生摯愛天人永隔的前提下寫下《夜雨寄北》,裡頭除了思念、還是思念。
相伴的十四年裡,王氏放下了千金小姐身份,努力的為了李商隱和他們的兒子付出。她在李商隱仕途順利時風光嫁入李家,是理所當然的有福同享;她在丈夫官場失意後堅強撐起李家,是難能可貴的有難同當。
勤儉、溫柔、體貼、懂事...數不清的優點是李商隱對於王氏的評價。她為了他付出了一輩子,甚至是重病下都依然體貼丈夫將要遠行而不表現出病態;他也愛了她一輩子,生前的鶼鰈情深是人之常情,生後的無限思念才是雋永珍貴。
他們的結合,是一場當時常見的商業婚姻,但彼此的深情卻是真實且綿長的。即便後來因此窮困潦倒,李商隱依舊不後悔地繼續牽著王氏的手,雖然最後功名、財富等等什麼都沒了,但只要有她在,就好像什麼都擁有了,這就是他們跨越生死的愛情。
這是一首滿懷柔情的思妻詩。
我想說的是,有些感情並不能以科學衡量。
其實大中五年時王氏究竟是人是鬼、「君」寄出的信是否真實存在,都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就像詩中描繪的景象,即便妻子並不在人世,李商隱卻能「收到」來自她的思君之情,甚至能想像和她的當面對話。
我想,這個故事裡毛骨悚然和繾綣淒美只在一線之隔。
而最美的王氏,其實已經永遠活在李商隱的心裡了。
最後,鬼月和七夕快樂。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用臺語背更好背 因為是古音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