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工校刊,不知道陪多少彰工人走過多少回憶,然而如今卻遭遇是否自由購買的問題。我想校刊是很多彰工人可以豪筆揮灑故事的舞台,雖然很多人認為不需要購買,但仍有部分的人認為那是唯一的舞台可以展現文筆 事實也是如此,因此有人提議自由購買,這或許是個好方法,可以兼顧所有學生的權益,但這又苦到學校了吧,原本打平製作成本靠的就是學生的購買 然而學生購買的數量卻銳減,原本就不會賺錢的校刊變相成了虧損的源頭,學校虧錢干我什麼事,的確不干我們的事,但是面對堅持出刊的學校肯定是砍掉其他預算來打平虧損 這樣影響的是不是又是我們的權益啊 怎麼做都不是。。。。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為何不將校刊電子化? 一來銳減成本二來兼顧環保 有真心想看與想發揮的人都有好的平臺 阿爸說要守護傳統 繼續出刊 但這民主自由的時代 就該尊重每個人的想法 那應該要嘗試各種不同的方法轉型 而不是被買跟不買的二分法限制思想
匿名
我覺得不論傳統不傳統 虧不虧錢 基本上強迫購買就不恰當了吧? 這關係到金錢的問題喔 很多事扯到錢就不是這麼簡單了 注意那張單子上寫的是 如果最後有多餘的錢 是移交給學生會舉辦學生活動 那學生會怎麼用?帳目是不是應該要全部公開? 裡面是不是有圖利廠商的問題? 我覺得大家都可以去思考看看
匿名
談個傳統的意義 當初創立彰工校刊的出發點 是為了紀錄彰工的點滴 讓學生們的成績與才華能被看見 我也認同這樣的作為 我將校刊比喻成貨物來說 當時傳統的載具可能是馬車 而現今的運輸工具已經有了貨車 繼續使用馬車的意義是因為 這是前人就使用的傳統載具 這不能被取代嗎? 貨物必須運輸 但工具已經非常先進了 改革也是必須的 說說我自己的想法 教室裡的電視牆非常方便 可以讓校刊內容以PPT的方式呈現 我相信這能讓更多學生看見 但做與不做 誰來做 就要看學校的安排了 彰工該傳輸的不是校刊 應該是理念 是夢想才對
匿名
買個沒錄用的手機櫃 然後跟我說沒錢出校刊?? 錢都不用在對的地方 東西壞了報修一年了都換教師了連看都還沒來看過 活動中心椅子壞了也不換 然後買一堆充滿爭議性不一定使用的東西 你要跟我說沒錢??
匿名
不是我不支持校刊 是校刊讓我對它沒信心 去年校刊幾乎都是建築科的版 稿費都被建築科拿走 然後要我們付錢 什麼道理 有多少是有關於我們的東西 看今年的狀況再說吧
匿名
所以因為傳統就可以這樣強迫購買? 好的傳統是應該留傳 不好的就該打破而非一昧順從吧 學務主任口口聲聲說他是學法律的 那麼他不知道強迫購買 我們可以提告嗎?
想揮灑文筆來meteor 發文吧~~~~ 保證觀看的人會比買校刊的人多👍🏻 不是我不支持校刊,我連學校買的課本都沒有很認真看了,現在還要多花150😭
大家對於這個議題真是熱烈啊 我覺得或許先從提升內容可看性來解決吧 畢竟稿費也是給有寫的人啊 如果覺得校刊有趣也不用限制購買的問題了
內容可看性高 自然就會有人買 雖然說阿爸一直提今年會改變 但是去年的彰(建)工(築)青年實在是.. 要我買可以 但是你的商品也得要有這價值 希望學校能先釋出幾頁來看看啊
匿名
B7 啊你有沒有想過你爸媽養你也都沒嫌過你 還來這裡給我嫌東嫌西 有些事雖然真的是學校的問題 但是我覺得沒必要這樣啦
匿名
B8 啊那是個人投稿啊...只是他們科投稿人數較多而已 你也可以去投啊 去賺那個錢 我相信要你投搞你也會嘰嘰歪歪一大堆啦 想要關於你的東西就自己去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