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這篇文章有點長,也是最近想給國高中的自己寫的一段文字。我想,即使你/妳並不是和我同樣的人,也很值得仔細一讀,或許會有什麼啟發。
【從特別變成不特別】
社會常用「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來奉勸人積極進取,切勿得意忘形。然而,殊不知來自周圍的各種眼光,那些強加的善意與否定的惡想,就正在抹殺一個人的潛力。
世界期許一位超脫凡人的英雄來帶領人類突破困難,但同時又畏懼著這些擁有大能的「怪物」。我國中時一位朋友曾對我說:「資優班的人全部都怪怪的」──我認識的很多人,他們憧憬著、希望自己出生下來也是個資優生,但又帶著一種「我無法理解那些人行徑」的畏縮。受人崇拜是擁有天賦之人的光環,而受人排擠也是他們的詛咒。
最後,怪物也會因為旁人的投石而死。特別的人或許放棄了自己的特別,模仿著一般人過上普通的日子,但是這卻不會改變他身為異類的本質,人生也不會比較舒服。
【妳是資優生,成績一定很好吧?】
縱然有證據指出了我五歲就能自立讀完沒有注音的百科,八歲就引用《民法》要家人滿足我的需求,十一歲的課外讀物淨是《化學元素導覽》《雙城記》,不過我在那所十分平凡的小學裡的畢業成績是33人中的第9名。
和我當時成績相仿的同學們後來讀了一般般的職校,現在大概從科大畢業已經就業2年了吧。而國中時通過資優鑑定的身分才令我稍稍地產生了「自己才過於人」的自覺,而不是老師眼中那個叛逆且不用功的壞學生。游泳天才費爾普斯曾被學校體系放棄,而我則幸運地在同樣即將被放棄的國一那個半年,被特教組「撿」了回來。
我成績不是很好,甚至當我那時想要參加IJSO(國中生的國際科學競賽)初選時,被學校以「數學成績未達同屆的前10%」而拒絕。也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故事,這項規定在隔年就被加上了例外豁免條款,但我已經因為年齡超過國際規定1個月而失格了。
我去面試某企業,HR問到我過去的專題經驗時我抖出了許多自主研究的經驗,於是對方感嘆一句「哇,那麼妳應該沒補習過吧,否則怎麼會有這麼多時間做自己的專題」。確實,求學上我基本無須補習,課餘時間幾乎都用在自己的興趣上。
對我而言,若是付出0.5小時就能達到90分,3小時才能達到99分,那為何我不只付出0.5小時就好了呢?所以自然我的成績便不如那些付出3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的同學們。而在後來我因為成績而受到阻礙時我也曾後悔過自己為何不學會同學們的勤勞,為何不集中時間只做一件事、用盡各種手段將成績搞到第一名,而是用在廣泛而沒什麼用處的興趣上。
然而現在看來,我其實也沒什麼好後悔的,因為我有更廣的發展性。集中一點突破的人有適合他的位置,什麼都懂的人也有適合他的位置。更不用說學校教給妳的知識80%其實都不會在高階工作派上用場,只有在這過程中訓練給妳的態度與方法才是真正的瑰寶,因為妳的職責就是「探索未知」。成績只是衡量人的一個面向,但是升大學並非終點、研究所也不是終點、初次就業更不是終點。
「經歷」才是最重要的。興趣廣泛沒有關係,將這些做過的事蹟「無論大小全部都留下來」,便能成為成績以外代表妳的最好履歷。
【最後一名就是妳不夠努力】
能力分班下的考試教育,就是犧牲80%的秀才,去培育20%的頂尖。然而世界並非以頂尖的人才為中心轉動的,一家數萬人的企業需要有上萬秀才方能維持源源不絕的潛力,身為資優班的最後一名也不代表妳就是不好。
不過這種事情也並非我們目前就能扭轉。已經有上百上千的前輩們因為這樣身心失衡,我自己也因為這樣的經驗而開始吃藥、諮商。考試平等地使所有人痛苦,除了那些真的擅長考試的人以外,所以真的不要放太重。資優生不代表就擅長考試,妳不擅長考試也不代表妳不是其他領域的天才,無論是誰都不需要在分數上與自己過不去。
【別人不可能理解特別的妳】
妳是特別的人,妳有著與別人不同的心理動機與考慮的面向,所有以普通人或者說人類的平均值為基礎設計的一切都無法考量到妳。妳會覺得孤獨,妳不會有太多朋友,那些別人的成功案例也不見得能套用在妳身上。並且,就連何謂成功的標準也是。
如果妳想要被多數人認同,那麼就及早地學會其他人的「普通」吧!過程或許很痛苦,或許仍舊徒勞無功,所以必須要想清楚。假如妳的目標是錄取常春藤盟校、是奪得競賽金牌、是成為藝術家出道......無論你要選擇什麼,只有妳能夠指引妳自己,絕對沒有正確答案能抄。
能夠被別人複製的,就只有平凡的人生而已。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