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專注於個人突破,越渴望優秀表現的孩子,越容易得失心重。」
小時候因為成績好總是被家長和身邊的大人鼓勵,逐漸養成了成績定義了你的學習和成果的概念,只有好成績才會獲得認同。
而你一旦樹立了那個標準後,大人便會持續用這個標準來評估你:「你之前可以做到,之後一定也可以」,他們看到過你的努力嗎?沒有,他們只看到成果。
人生中第一次考第一名是在小學三年級,那次我姐幫我儲值了一個月摩爾莊園的超級拉姆(NT150),接下來每次拿考試成績回來後,那些低於自己平均的科目獲得的回應是:「是不是粗心呀?你應該都會吧?」
遇到這種回應,即使是小孩仍會愛面子,又豈敢告訴大人自己當下真的不知道答案,只能順著他們的話應答,並砥礪自己在下一次段考獲得更好的成績。
通常那些低於平均的科目也不是多低分,只是比起96、100分略低一些,頂多92、90分左右罷了,因此養成了自我要求很高、近乎完美主義的我。
家人並沒有硬性逼我、要求我,但在成績好時獲得的鼓勵則是變相讓成績定義了我的價值,只有成績好、表現優良得獎的自己會讓他們驕傲。
曾經的我對於成績的完美主義有多嚴重呢?我在國一的一次數學小考只考了69分,當時對於國小沒考過85以下的我來說是天大的打擊,尤其又看到成績普通的男同學考了90幾分,我看著成績當場流淚,覺得自己怎麼可以考這麼爛。
從小到大家人的期待、老師的關注其實讓國三後的我疲乏了,那時候就默默決定自己考上壢中後不要再追求傑出,讓自己當個平凡無奇的普通人就好,加上新環境適應不良的我就此墮落。
已經習慣被成績定義的自己了,升學主義下仍視頂大為成功的代表,高三時才試圖從深淵中拉回落下的成績,卻徒勞無功,學測指考不盡人意,這是我第一次正式面對挫敗和對於自我價值的懷疑。
從小被荼毒的價值觀、網路上的言論,甚至是身邊親友的關切都加重了這件事的傷害,「你值得更好的」、「其實我覺得你怎麼會只考上輔大,我以為你會考到更好的學校」、「你不是讀壢中嗎?現在在輔大喔?你要把你爸扒了一層皮是嗎哈哈哈」、「你就眼高手低又愛面子」。
後續就是你們知道的那些了,慢慢接受自己在這個學校,慢慢往想要的路前進,雖然還是被成績和考試綁架,但至少是在自己喜歡的科系了,慢慢與當初的自己和解、告訴自己沒那麼失敗。
-
這類型的內容真的特別多人在看 觸及率高很多……
想到很久(嗎)沒上來心情板發文 就來發一下
如在IG上發現雷同 那就是我不要懷疑
我有馬掉圖上的帳號了~~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本來就讀店 已經被放棄了😢
匿名
此外並非「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如果你能在求學期間實現財富自由或是其他成就 那麼沒人會覺得你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