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ap.article_top.title}}
{{adMap.article_top.cta}}

#分享 小行星監測系統「哨兵」全面升級
頭板

|

{{ articleMoment(createdAt) }}

Just Look Up!小行星監測系統「哨兵」全面升級 作者/陳子翔|師大地球科學系、EASY 天文地科團隊創辦者 2022/01/03 看到下圖密布於太陽系的小行星軌道,你是否會對小行星撞地球這樣的災難感到擔心呢? https://i.imgur.com/KIPn1QC.jpg (對地球有潛在撞擊威脅的 2200 個小行星軌道。圖/NASA/JPL-Caltech) 事實上面對小行星的撞擊風險,科學家也是嚴陣以待。畢竟即便是一顆直徑只有數十公尺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其威力也足以摧毀一座城市。更何況還有許多直徑數百公尺,甚至數公里的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存在。因此,對於這些小行星的觀測、研究與監控就顯得格外重要。 揪出藏身夜空中的小行星 對近地小行星監測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找出「它們在哪裡」。如同在戰場上比起收到敵方要發動攻勢的情報,更可怕的就是連敵人是誰、敵人在哪裡都還不清楚就被暗中襲擊了。 然而棘手的是,由於直徑小,反照率低的特性,小行星的亮度往往非常低,需要仰賴觀測性能強大的天文台才有辦法看見它們。但大型天文台的觀測視野卻通常很小,難以有效率的「掃描」廣大的夜空,而且這些天文台本來就有很多天文研究工作要進行,能撥給小行星觀測的時間也相當有限。 有鑑於這些因素,專門設立搜尋近地小天體的計畫與望遠鏡,就成了更合適的選項。像是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Lincoln Near-Earth Asteroid Research, LINEAR)、卡特林那巡天系統計畫(Catalina Sky Survey, CSS)以及泛星計畫(Pan-STARRS)等。它們扮演「小行星獵人」的角色定期掃視夜空,尋找移動中的可疑光點。目前透過這些計劃發現的近地小行星已經多達數萬個。 https://i.imgur.com/otZoz9O.png (每年由近地小天體搜尋計畫找到的近地小行星數量,藍色為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綠色為卡特林那巡天系統計畫,紫色為泛星計畫。圖/Wikipedia) 用自動化的監測系統,找出小行星中的「危險份子」 發現這些小行星的下一步,就是由觀測資料計算出它們的軌道,並找出哪些小行星對於我們的威脅比較大。而面對數量龐大的近地小行星資料,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早在 2002 年就開發出一套名為「哨兵(Sentry)」的監測系統,運用設計好的演算法,自動化的評估每個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並列出對地球威脅比較大的小行星名單。 以目前的速率來看,每年大約有 3000 個新的近地小行星被發現。而未來隨著更多更先進的天文台投入小行星搜尋的計畫,可以預期小行星的發現數量還會出現顯著的成長。因此就在不久前,NASA 的天文學家已發展出下一代更先進的小行星監測系統:哨兵 II(Sentry II),以因應未來更龐大的資料,同時也對已經使用了近 20 年的哨兵系進行補強。 監測系統升級上線,更完善的為地球把關 就如同各種應用程式都會進行版本更新,並在更新中修正上一個版本的缺點,這次哨兵 II 系統的升級,也從哨兵一代系統多年累積的經驗進行修正。 首先,第一代哨兵系統只有計算萬有引力對小行星軌道的影響,並沒有考量其他外力,例如來自太陽的輻射壓等等。這些力量雖然相對微小,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長期下來也能影響小行星運行的軌道。另一方面,由於小行星本身會自轉,因此小行星的受光面和背光面會不停改變方向,如此一來熱輻射對小行星造成的力,也會隨著轉動而變化,這個效應被稱作「亞爾科夫斯基效應」(Yarkovsky Effect)。而哨兵 II 的演算法都有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讓小行星的軌道估計算更為精準。 https://youtu.be/-1CuKrmMFfY (Yarkovsky Effect 2015) (亞爾科夫斯基效應的動畫。影片/NASA) 再來,當小行星的非常靠近地球時,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軌道以及速度都會大幅改變。其原理與太空探測器借助行星的引力來改變自身的軌道和加減速的「重力彈弓」效應相同。 然而太空探測器上面有很多精密的儀器提供科學家精準的定位,小行星卻只能透過地面觀測來估算出它的軌道,科學家其軌道掌握的精確度當然就比較差。而當小行星接近地球時,軌道的計算誤差就會被大幅放大。一個小行星飛掠地球時幾百公尺的誤差,到了下一次來訪時可能就成了幾千公里的差別了。而這幾千公里,就有可能是「撞上地球」和「安全通過」的差距。好消息是,由於在軌道計算上考量的因素更全面,演算法也更加精密,讓哨兵 II 即使在面對這樣的狀況,也能計算出更為精準的結果。 最後,哨兵 II 系統在計算小行星的撞擊風險時,判斷的方式也相較上一代系統更縝密。如同任何觀測與測量,小行星的軌道也會存在誤差,而哨兵 II 會從小行星軌道的誤差範圍內隨機取樣進行計算,以檢查小行星有沒有撞上地球的可能性。相比於第一代哨兵系統預先將有撞擊風險的軌道推算出來後才評估撞擊機率的做法,這樣的更新能降低漏網之魚出現的可能性。 https://i.imgur.com/ffuf6lT.png (隨著科技不斷在更新換代,人類對小行星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但我們也仍未擺脫小行星撞擊的威脅。圖/Pixabay) 持續探索可能的威脅 小行星、彗星等天體的撞擊一直以來都是很多科幻作品的題材。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太陽系中也的確存在非常多小天體,可能對地球上的生命構成威脅。雖然對於近地小天體的災害預防,當今的科學與科技還遠達不到萬無一失的程度,但過去三十年,人類對近地小行星的認識已有了顯著的進展。從搜尋小行星的各個計畫,到針對小行星的太空探測任務,以及本篇文章介紹的兩代哨兵監測系統,都帶給我們許多重要資訊,立下人類面對小行星撞擊風險時不可或缺的基石。 延伸閱讀: 災難片成真!?小行星「貝努」行蹤飄忽,撞地球的機率有多大?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30324 夜空中的守望者- 望遠鏡如何保衛地球? 科學月刊 600期 https://www.scimonth.com.tw/archives/2350 天文觀測的新挑戰──談泛星計畫 https://www.astro.ncu.edu.tw/~wchen/wp_chen/essay/psinstr.pdf 參考資料: NASA’s Next-Generation Asteroid Impact Monitoring System Goes Online 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nasa-s-next-generation-asteroid-impact-monitoring-system-goes-online A novel approach to asteroid impact monitoring and hazard assessment https://arxiv.org/abs/2108.03201 #NASA #亞爾科夫斯基效應 #哨兵 #地球 #彗星 #近地小行星 #隕石 出處:泛科學 網址: https://pansci.asia/archives/338993 小行星直徑小、反照率低 亮度就非常低 不易於尋找 不過 經過科技的進步 近年來發現愈來越多小行星 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回文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adMap.article_bottom.cta}}
{{adMap.article_bottom.title}}
{{adMap.article_bottom.content}}

全部留言

B1 {{commentMoment( "2022-01-13T15:17:42.886Z" )}}

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
可口可樂可口可樂
原 Po 回覆:

可口可樂可口可樂

2
匿名

匿名

B2 {{commentMoment( "2022-01-13T15:17:54.875Z" )}}

雖然看不太懂 但是先簽到

雖然看不太懂 但是先簽到
沒問題 感謝你!
原 Po 回覆:

沒問題 感謝你!

1
B3 {{commentMoment( "2022-01-13T16:12:13.417Z" )}}

其實這隻系統最重要的是檢測距離  距離很遠的時候只要稍微讓小行星偏一點接不會撞上 如果太近的話就等投胎

其實這隻系統最重要的是檢測距離  距離很遠的時候只要稍微讓小行星偏一點接不會撞上 如果太近的話就等投胎
在這計算中 一點誤差 可能就是幾百、幾千公里 我們要做的是 升級技術與設備 降低誤差 
原 Po 回覆:

在這計算中 一點誤差 可能就是幾百、幾千公里 我們要做的是 升級技術與設備 降低誤差 

0


登入後發表留言






確定要刪除此文章?
#分享 小行星監測系統「哨兵」全面升級

Just Look Up!小行星監測系統「哨兵」全面升級 作者/陳子翔|師大地球科學系、EASY 天

檢舉{{reportFloor? '留言B'+reportFloor: '文章'}}
檢舉{{'原po回覆B'+reportFloor+'留言'}}
請選擇刪除文章原因
請選擇刪除留言原因
附件說明
插入圖片

請點文字方塊右下角的 插入圖片,或直接插入 imgur 圖片網址。

https://i.imgur.com/8wlRxfM.png
輸入
顯示

插入 Youtube 影片

直接將影片網址貼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zfOyW0ZMo
輸入
顯示

分享 Meteor 文章

直接將文章網址貼上。

https://meteor.today/article/8ZgvtS
輸入
您即將進入之文章內容需滿十八歲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若您尚未年滿十八歲,麻煩點選離開。若您已滿十八歲,一樣不可將本區之內容派發、傳閱、出售、出租、交給或借予年齡未滿18歲的人士瀏覽閱讀,或將本網站內容向該人士出示、播放或放映。

離開
回覆 B{{reply.fl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