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今天我的新聞欄又一度被洗了,最近幾周以來,社會輿論莫不是在鼓吹「應當再漲電價」。
公用事業,不僅僅是台電,譬如自來水、廢物處理、燃氣、通訊與交通,這些產業與服務深入社會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其價格對於消費物價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電價上漲對所有人造成的影響,不單只有每個月收到的電費帳單變貴了。你每天在外吃飯的便當、在商場購買的日用品、出門搭火車搭捷運、手機電腦上網通話......所有的產業與服務幾乎都得跟著漲價,否則就得自行吸收墊高的成本。
換句話說,若說台電虧損就用政府預算去填,這是「拿全民繳的稅金去填補黑洞」的話;那麼調高電價來補足台電盈餘,這就是「拿全民生活消費增加的支出」,去讓台電賺錢。
而更雪上加霜的是,全民的收入並不會因為電價上漲就提高。假設扣除稅金、房租等必須開銷後,每個人有2萬元可以自由消費,商品的平均價格從100元漲到110元,就意味著它會減少9%的購買數量,也代表製造商、服務提供商會減少9%的銷售數與利潤。
下面我要證明,公用事業發生虧損,以及政府發生財政赤字,這樣的現象沒有任何問題,也非常地符合社會正義。
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其國內所有的經濟實體大致可以被分成三類。
第一類我稱為資本,指一切主要收入來自於非勞務薪酬的個人與組織。私人企業、銀行、財團法人、個人投資者、包租公/婆、個人家庭商號都屬這一類。
第二類是政府和國營事業,受到政治力量的節制。
第三類是民眾,也就是主要收入來自於上班領薪水或者勞動酬金(不含自己開店做生意)的人。
這三類的經濟實體互不包含。其中,民眾維持日常生活就必須消費,因此金錢往資本流動;然而資本也需要聘用民眾提供勞力,因此民眾會得到薪水。
在不考慮國際貿易與政府稅金的情況下,資本經營企業/開店/投資的目的是為了賺錢,因此總體來說,他們從民眾手中賺取的收入會大於支付給民眾的薪水──即金錢從民眾往資本發生淨流動。
而政府呢,他平等地向資本與民眾抽稅,又以公共採購和公務員薪資、社會福利等形式將金錢還給資本和民眾。總體加起來,其差額就是政府每年的歲計賸餘,以及國營事業的盈餘(需繳庫)。
再假設政府和國營事業的收支均打平,那麼政府持有的財富並不會增長。但是因為金錢存在從民眾到資本的淨流動,換句話說,民眾持有的財富會越來越少(即民眾越來越窮)。對應的現實現象就是許多家庭入不敷出,需要仰賴社會福利救濟。
在這種情況下,若是政府選擇擴大社會福利來為民眾部門輸血,那麼政府就會發生財政赤字。同理,以低價提供公用事業也有助於給民眾部門輸血,因為民眾的支出變少了,但相應地政府就要承擔虧損。
有些人會說,如果政府赤字了,那麼就向資本加稅吧。
可是,在現代資本主義之下,資本是非常自由的──如果政府加了稅,他們可以選擇收掉公司(然後轉投其他更好賺錢的事業),又甚至帶著錢跑到其他稅率更低的國家。因此無論如何,政府都難以向資本加稅,來彌補自己給民眾輸血所造成的赤字。
甚至在選舉的時候,資本所操弄的候選人會以「促進投資」為名來給自己減稅......畢竟,所謂投資就是因為有利可圖。圖的利若不是民眾的利,那就是政府的利。
因此我們已經證明,政府所以赤字是因為它肩負著社會救助──彌補資本向民眾抽走的那部分財富的責任,而這些財富被資本賺走了卻無法被政府以稅金的方式回收,而是持續累積。那麼如果希望政府不要赤字,其可行的方案就有二:
(1)減少對民眾的救助
(2)對民眾加稅
對民眾加稅是可以的,因為民眾並不像資本那樣可以跑到稅率更低的國家,無論如何他們都得咬著牙硬撐。台電透過漲電價來彌補虧損,本質上也是對民眾加稅的一種。
因此,政府有歲計賸餘,國營事業盈餘繳庫,這些錢其實全都來自民眾,是政府加入了對民眾剝削的行列。
以上是不考慮國際貿易的情況。可以看到,資本主義在封閉體系下無論如何都會走向崩潰,因為財富最終會沉積在資本手上,而民眾遲早會再無羊毛可薅,最終走入經濟大蕭條;政府或是割肉飼鷹來延緩一切,或是為了維持財政賸餘而加快這一切。
儘管有一種方法能夠給民眾「增添」一點財富,讓他們能夠繼續有錢花,這種方法即是不動產泡沫。透過建設與炒作,土地和房屋的價格被拔高,而民眾也就能透過出售自己的房產來換取現金,然後繼續消費。
然而這種延命是短期的,因為土地會逐漸被集中兼併到資本手中,而民眾無法再有更多不動產能夠出售,於是消費又會發生萎縮──歐洲和日本都面臨到這樣的困難。
而更可怕的是當不動產泡沫化,導致房貸和房租高昂的時候,這不但推升了通膨,更是擠壓了民眾的消費開支。因為民眾的薪水是有限的,金錢被拿來付了房貸和租金,那麼就無法用來消費。
民眾的消費積弱不振,企業難以賺到錢,也就不再投資實業(可能選擇轉去炒股和炒不動產)。企業不投資實業的話民眾就沒有夠多的就業機會,薪水也不會提高,如此經濟一灘死水。
這種現象稱為「滯脹」,曾經不被經濟學家相信,直到70/80年代確實發生在美國。並且它目前唯一不牽涉戰爭的解法就是讓政府赤字,擴大公共支出給民眾撒錢,強迫使民眾能夠繼續消費。
若是考慮國際貿易,一切則還有一點轉機。在國家維持對外淨出口的情況,資本可以從貿易中賺取盈餘,則支付給民眾的薪資並不盡然少於從民眾手中賺取的營收。在這樣狀態下,民眾和資本兩部門的財富有機會實現共同成長。
然而這有兩大問題。首先,將系統放大地看,全世界的金錢又是固定的,如果有一個國家能夠從別的國家淨賺到財富,那麼就有一個國家必然地被吸血。如今,這個國家正是美國。
美國政府透過不斷地QE印錢,來讓美國人能夠繼續向其他國家購買商品。可以說,美國國債甚至並不是美國人要償還的,因為美元本質上就是一張紙,這些美元本就沒有價值,美國若是倒債,那麼倒楣的也會是持有美元和美債的其他國家。
其次,共同成長是理想化的,因為來自國外的盈餘首先會經過資本之手,然後才分配到民眾,前者會截流大頭。舉例來說,台積電每年替台灣貢獻了1/4個GDP,儘管台積電員工收入也很好,但是賺最多錢的仍是台積電的股東。至於這些錢流入台灣後,導致物價通膨和房地產泡沫的後果,反倒是所有台灣人要一起面對。
金錢是虛假的,唯有商品和服務才是真實。因為金錢不過是國家所發行,用來衡量物品價值的「代幣」而已,只要破除了這個虛妄,那麼就能明確金錢唯一的本質功效,那就是用來交易流動。
我近期到日本出差,發現日本有非常多的購物商場,街邊咖啡廳也四處都是,而且消費都相當昂貴,但客人仍舊絡繹不絕。
對於日本人而言,如此的生活已經屬於經濟不景氣,這是因為他們曾經享受過富裕榮景。而對於台灣人而言,從20年前我們就在追求cp值,然後是小確幸,如今房租甚至佔據我們月收入一半,人人幾近躺平。
羊毛出在羊身上,產業想要成長,每個人就得消費更多商品,於是人們也會拿到更多薪水。然而在這個循環中,財富會不斷地沉澱在資本,這正是資本主義體系固有的缺陷,無法被根治。
割肉飼鷹的做法並無不好,因為只有支持民眾能夠繼續消費,產業才能得到活絡,民眾也才能維持體面的生活水平。為此,繼續接受公用事業虧損,甚至是固定、長期地直接向全民發錢,從維持經濟良好運作的角度來說都是應當的。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好複雜,先收藏起來研究一下
匿名
有任何疑問可以隨時直接提,我的觀點或許和社論新聞差距比較大,因為現在台灣普遍聲浪都是「反對國營企業虧損、反對政府擴大財政支出」 然而金錢從來都是虛構的,新台幣本就毫無價值,政府欠再多的債從來都不是民眾要償還,但民眾缺錢消費卻是實打實地影響整個內需產業的
我終於找時間來仔細讀這篇文了。 照你的意思來說,政府虧錢是公益之事,但是也不能一直虧下去吧?難道真的沒有「三全其美」的方法嗎?
匿名
在資本主義下沒有三全其美,因為財富永遠是向資本單極集中,而私人資本是營利的,吃進去多少並不會全部吐出來 想要破除這個問題,只能使政府成為資本本身,譬如新加坡政府、挪威政府,他們透過投資、控股跨國企業來充盈本國的財政收入,如此才有餘錢在公益上回饋民眾 而台灣等國家不然,政府控制的公營事業大多是注定不能盈利的公用事業,而公用事業是直接衝擊國內民生的 至於國營八大行和中鋼......八大行自己本就做台灣人的生意較多,在銀行業占比也不算太大,八行中更有六行股票上市...中鋼公司雖有出口,但國際競爭力早已低下,無法期待
匿名
按照過去歷史經驗,當政府為了補貼民眾導致財政困難到極致後,就會有一群「有志之士」改革財政,然而無論如何改革其本質仍是減少對民眾的財富移轉,因此最終民眾貧困到低點,或是掀起對外戰爭掠奪資源續命,或是爆發革命重新洗牌國內資產,然後重複過程 在封建體系下,洗牌的是社會階級與土地,而在資本體系下,就可能是國家地位與資本財富 不過目前戰爭機制已經被大幅度封印,而一戰其本質上仍主要是殖民利益的洗牌,唯一能參考的經驗只有二戰 在不能大規模戰爭的世界中,資本主義要如何走入下一個循環,目前沒有人知道,畢竟就連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的本質理解都還是處於摸石頭過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