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本來是想發在職科版,因為想說學位學程的狀況以科大端狀況更嚴峻,不過想了想,這個議題算是不分體制都通用的,就決定發在這了。
首先,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學位學程?學位學程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可以授予學位的學程,通常集結了該學院的師資與設備所開設的延伸內容,舉例來說,該校管理學院內包含了行銷系、資管系、數媒系等大學部科系,為因應電子競技產業的新趨勢,在管院延伸出了電子競技學士學位學程,就代表該系集結了上述幾個科系的師資、設備和知識精隨,延伸應用在電子競技領域上,並授予管理學位,這就是學位學程。
繳1個學費,可以拿到N個學院內的師資、設備,聽起來很棒、划算對吧?如果在國外的大學或者是台大這樣玩,我相信是一個很棒的一件事情,肯定可以培養出一群學有專精又在特定領域加以延伸、應用的人才。但很可惜,在台灣,絕大多數的大學開學位學程,都很難達到這樣的理想。
直接了當的說,在台灣,學位學程說白了就是沒有保障、免洗、水準參差不齊的偽系所。為了避免有高中/高職生誤入歧途,以下是3大不要念學位學程的理由。
一、學位學程沒保障:如同前段提及的沒保障、免洗問題,學位學程的設立雖然依然得通過教育部的審查後方可設立,但學位學程的設立與廢止,相較於系所,要來得容易些,因此,學位學程目前成了私立大學免洗系所的一個新趨勢,透過學院可共享師資在學位學程的特性,可以快速且省成本的成功成立新的學位學程(系所)來招生,如果招生出乎意料的好,學校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把師資、設備歸化,宣布新系所成立;如果招生不如預期,那就隨便找個理由,把學生輔導轉系、轉學,原有師資回到既有的系所任教,簡單廢止並可再度申請其他學位學程。
二、學位學程品質堪憂:相較於教育部對於系所的設立,其師資及設備的要求,學位學程因可與學院內系所共享的特性,在私立大學容易產生品質堪憂的情況。舉個例子來說,正常的系所增設如果需要有6名專任師資(假設),其師資需要符合該系所教學目標的相關課程專業,方可成為系所專業師資中,那麼學位學程,因為共享、跨領域的緣故,就算對該產業、該領域不熟悉甚至一竅不通,只要專業有一點點吻合,就可以掛上師資,就算要另外聘人,也可以少聘不少師資,光是在成立之初就是cost down成本考量,其教學品質應該也不盡理想。特別是如果學位學程是涉及到國考或與熱門時事/產業結合的,更是要小心,因為仔細一看師資設備的介紹,便可以發現其師資設備與其他系所等級的相關科系,真的是差異很大。
三、未來學位難辨認:這個是比較沒有人會提出的觀點,但我個人認為,目前私立大學(特別是科技大學)設立了一堆學位學程,目的無非是要轉型、拉高(美化)註冊率,但問題來了,頻繁的申請設立/廢止學位學程,短時間內確實可以試圖穩定、拉高學校的形象/招生狀況,但長遠來看,學位學程的申請/廢止這麼頻繁,按照這趨勢再玩個5年,只要這10年內各校學位學程琳瑯滿目,時間軸再往後拉個5~10年,到底哪些學校開了哪些學位學程,社會大眾真的分辨得出來?個人覺得絕對分辨不出來,那如果分辨不出來,這個學位還算不算數?
學位本身是行政處分,如果學位學程的畢業生在未來學位的辨別上出現困難,輕微一點是在民間企業/機構轉換工作的時候難以被採認、辨認,嚴重一點,會不會連學校、政府機關都忘了有沒有開這個學位學程,造成要透過學位學程的學位證明來升官、報考公職等出現瓶頸?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B7 洗學歷? 我覺得應該是說,目前台灣大部分的大學開學位學程都是實驗性質 實驗結果優-升格為系所 實驗結果差-終止實驗(停招)重啟另一個實驗(學位學程) 除非家裡真的很有錢 或者真的是只考慮校名or純混文憑 不然一樣都是念大學 不建議去讀實驗性質的學位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