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安,這裡是薇子,不過這次不講閩南語,來談談日文假名發音流變吧。首先來看給大家看看這張表,這顯然是日文五十音表,這是日文初學者最熟悉不過的了,但是各位會發現好像哪裡怪怪的。
http://i.imgur.com/C7N8nfg.png
這張是平安時代最初始的五十音表,各位會發現原本的は行的聲母是p,し怎麼唸si、じ怎麼唸zi、ち怎麼唸ti、つ怎麼唸tu、ぢ怎麼唸di、づ怎麼唸du,わ行多了二個各位從未看過的平假名,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這個時候還沒有聲母h出現,各位可能會問聲母p不是半濁音嗎?其實在語言學上並無所謂的「半濁音」,說到底它終究是個清音而已,不過這張表其實還是很遵守清濁對立原則的。但在後來,は行發生了分化,聲母p在其假名的右上角加了圈,原本は行的聲母變成了清雙唇擦音,國際音標(IPA)寫成 [ɸ],其發音方式就是用雙唇發出注音的ㄈ(ㄈ是清唇齒擦音 [f])。
http://i.imgur.com/ZO5GfuE.png
在更後來,は行的聲母又從 [ɸ] 轉為 [h],不過ふ這個字還是有人會唸成 [ɸu],這也就是為什麼ふ的拼音會寫作fu的原因。
http://i.imgur.com/4iKQW8w.png
之後は行又發生了變化,也就是如果は行假名出現在句中或句尾,聲母就得改成w,如果在詞首則仍保留原來的h,這個唇音退化在鐮倉時代則普遍化,語言學家稱之為「ハ行轉呼」。不過在更後來,は行和わ行的讀音又產生了變化,只有は和わ在句中才能唸wa這個音,は行和わ行的其餘假名在句中或句尾則變成和あ行一樣為無聲母。
http://i.imgur.com/rIA9WmI.png
至於し、じ、ち、ぢ等,在後來分別被齶化為shi、ji、chi、ji,而つ、づ則演變成了tsu和zu。
http://i.imgur.com/oRvTjhF.png
上表就是歷史假名遣(歴史的仮名遣ひ)的五十音表。其特點是使用ゐ(ヰ)、ゑ(ヱ);在連濁音、複合語以外也使用到ぢ、づ;在助詞以外也使用を;在句中或句尾的時候,は行的發音和わ行相同。所以大家應該都知道,高雄在以前叫做「打狗」,總督府殖民當局根據音譯而改為「高雄」,寫成假名就是たかを(Takao),這個を在二戰前仍被用在非助詞用途上。
一九八六年(昭和六十一年)七月一日,內閣公布現代假名遣(現代仮名遣い),歷史假名遣正式走入歷史,廢止了ゐ(ヰ)、ゑ(ヱ)等假名,而ほ、を發 o 這個音的字詞,則一律寫作お;を從今以後只用在助詞上面,は和へ發 wa 和 e 音的時機也只用在助詞上面。從此,這張就成了大家最熟悉的五十音表了。
http://i.imgur.com/nvqcMXg.png
再來講講韻尾在日文音讀是呈現什麼樣子的吧。在這之前,先讓大家認識什麼叫作「陰聲韻」,是指沒有子音韻尾的韻母;有陰聲韻當然也有「陽聲韻」,指的是韻尾為-m、-n、-ng的韻母;而「入聲韻」則是指韻尾為-p、-t、-k的韻母。
陰聲韻的字,基本上音讀會有以い、う作韻尾的,以及無韻尾的讀音(例:世 せい、数 すう、日 ひ)。
陽聲韻的部分,-m、-n韻尾的字會以撥音ん作韻尾(例:金 きん),-ng則失去了鼻音,但都會以い、う作韻尾。
基本上,以う作韻尾的音讀都是這個樣子流變的:
➤ あう→おう(例:康 かう→こう)
➤ やう→よう(例:將 しゃう→しょう)
➤ えう→よう(例:鳥 てう→ちょう)
➤ いう→ゆう(例:柔 じう→じゅう)
入聲韻的部分,-p、-t、-k韻尾的字除了都會以促音(っ)作韻尾之外,韻母為 -t 的入聲字會以ち或つ作韻尾(例:吉 きち、室 しつ),而韻母為 -k 的入聲字會以き或く作韻尾(例:国 こく、築 ちく),那麼韻母為 -p 的入聲字呢?難道會是ぷ作韻尾嗎?但是好像沒有這種字音對吧!其實還是以う為韻尾。
為什麼呢?因為以前其實是以ふ為韻母,但是剛剛提過了は行的演變,這使得ふ的發音從pu→hu→ɸu→hu,又因為「ハ行轉呼」的緣故又從hu轉為u,最終又由於現代假名遣,最終韻尾被寫作う。
➤ 例:甲 かふ(kapu)→かふ(kaɸu)→かふ(kahu)
→かふ(kau)→かう(kau)→こう(kou)
希望這回能幫助各位對於日文假名發音,以及各韻尾於日文音讀的流變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感謝各位閱讀,下回見囉!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老師好 讓學了不少欸 想請問日本八王子的高尾也是たかお 會不會是因為這樣才讓高雄使用を而不是お呢? -紫色工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