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認同我以下的可以在下方留言
前面我有提到我在徵學伴,認識一個建中學霸,跟他相處我學到很多事情,當然我們不只在課業上,在其他方面上也有卓越的提升,例如去想平常沒有想過,激發自己的思考,還有很多,這些都是我們聊了很多,了解彼此的想法,我們從對方學習很多,經歷很多,雖然認識不到幾天,但是已經像好幾年的朋友,一樣的要好,所以我依然還是覺得找到對的朋友,值得交的朋友很重要,或許改變你一生,讓你生活有不一樣,提升平常的能力。
深思
令人難過的是,同樣是問問題,在某些情景下不會受到尊重。相信大家在小時都問過、抱怨過:「為什麼我要考這我覺得毫無意義的考卷?」、「為什麼學生有義務讀書?」、「為什麼學校要教這個而不是教那個?」、「為什麼我要一直重複做已經會的東西?」、「為什麼你考卷題目要這樣出?這到底想測什麼?」、「為什麼課程要這樣設計?」。只要一問這樣的問題,對方就會覺得我在找麻煩,防禦性的姿態和官方版本的回答隨之出現。繼續追根究底下去,接下來就是挨罵。
即便動機依然是好奇、不能理解,得到的回覆品質卻有如此大的落差。
稍微想一下也不難理解。對學生來說,問了,自己依舊無力解決問題,甚至會被批評不懂事、製造麻煩、浪費時間,還不如不問吧。對老師而言,既然回答這些無法改變現實,那學生就更應該專注在「接受這些限制下」努力做出最好的發揮,而不是想東想西。
最後,當大家都不去發問時,就會覺得當下的行為、當下被制約的規則、當下所處在的系統是理所當然,沒辦法有什麼改變。但我覺得這形成了一股惡性循環,人們的被動才是現實無法改變的主因,很多人卻把自己的被動歸咎於現實。而當大家連「想問題」都不去做時,幾乎就可以直接跟停止思考畫上等號了。
這些長期積累的效應,讓我看到很多人,除了自己真的充滿熱情的領域之外,寧願停止思考、停止發問,也不願承受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給他們的生活造成改變的風險。
明明學校教過、我們在歷史上也見證過,幾十個世紀以來,留存下來正確率最高的理論,都是經過各方高手質問下千錘百鍊得到的結果,而這些結果在未來依舊會繼續遭受質疑,並且可能繼續被推翻。那為什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自己當那個質疑者、開拓者呢?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