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以前上課的時候常常會覺得文言文的解釋根本就很主觀
乾 這個可以這樣解釋又可以那樣解釋
這個說法也通那個說法可能也通
搞得每一篇文章每一個字 都要有一個人來跟你講解他究竟是什麼意思
又或者說你自己去理解 但不一定所有人都理解得一樣
搞不好作者自己的意思從來沒人懂過?
總之我覺得語言本來就很藍色窗簾
但文言文的窗簾應該是大到可以蓋住整個中國吧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匿名
大範圍還是有一個規律,只不過少部分會有特殊用法 但不可否認文言文有時候會出現古人寫錯,後人硬拗說能這樣用
匿名
我覺得白話文才是 常常考卷答案明明可以選其他 或是作者根本沒那意思 但還是會錯 並且這有關未來升學大事等 憑什麼要我們以出題者的角度去思考 文章不是練習素養的嗎 如果都以出題者角度來是在扼殺我們的閱讀理解嗎 如果是這樣那我覺得國文科沒什麼意義
匿名
所以後來才理解十幾年的教育 得分才是重點 先把如何拿分學起來 變成無情的考試機器 什麼素養什麼思辨能力你自己後來去學就好
匿名
好喜歡文言文的我: 台灣的教育制度把文言文搞得像是得分籃板一樣 害得一堆人不喜歡文言文 為文言文感到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