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如果有違反板規請告訴我】
看到這篇非常認同,我雖然成績普通
但很愛讀社會學相關的書
社會科學最大的價值是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訓練對文本或社會進行批判與反思
我覺得獨立思考就像武俠小說裡的內功
它沒有清楚的招式
無法明確在職場上兌現
但卻和外功(如降龍十八掌)相輔相成
內功越強練什麼技能都得心應手
這是我的小小心得~
(一)公民科
村上春樹說:「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高中公民男神大直高中黃益中,從不制式地要學生照單全收所有的知識內容,他期待公民課能奠定學生批判性思考的邏輯,喚醒學生苦人之苦、痛人之痛的同理之心;他要學生理性地運用所學,制度也好、經濟也好,多元地審視社會存在或不存在的合理性。什麼是人權?什麼是公平正義?甚麼是民主自由?黃益中透過《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要學生知道:權利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使用權利的能力,則要靠教育啟發。教室外的公民課是期待學生在成為大人之前,能擺脫知識複製的魔咒,開始關注生活周遭的公民議題,學習獨立思考,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批判、反省社會各式議題,唯有學會獨立思辨的公民,世界才有被改變的可能。
《沒被抓到也算作弊嗎?:學校沒有教的33則品格練習題》這是一本長銷且讓青少年從每天生活會遇到的道德兩難,去找自己的標準答案是群體的標準答案嗎?以33則清楚的Q&A,用理性跟邏輯的應答,讓青少年能開始問自己:「我該怎麼做?」從中體認正義的力量是做對事,我們都該有準則地待人接物的。
(二)歷史科
王爾德說:「每個人都能創造歷史,但是只有偉大的人能寫下歷史。」《被遺忘的中國近代史3書》作者金哲毅是「故事」網站引爆「民國三部曲」熱議的作者,當我們都記不得像藍色蜘蛛網般複雜的歷史事件時,他以詼諧的語言,思辨的邏輯,帶領讀者還原歷史真相,重新探索那些沒被教科書記錄的英雄,算不算是真正的「國父們」?精明地算計又糊塗地誤國的野心家們和一群追求安定又湊在一起的繼承者們,到底又造成近代中國何種混亂的景況。
楊渡在《有溫度的台灣》用八十則台灣故事與老歌以及六十六張老照片,讓我們了解的不是已知的人名與事件,歷程與結局,而是隱身在史冊書寫的系譜外,感動人心的人物故事,他們奮進暖心、在大潮大浪的波濤中,盡力生存下去的身影,那才是台灣真實歷史的縮影。
《貨幣改變文明》的書摘說:「它是一本為科普宅、歷史狂、知識控們打造的親民科普書。」「金錢」是現代經濟社會不可或缺的物質,從貝殼到比特幣,從以物易物到累積財富,貨幣的變革改變文明社會的價值與思維,作者用30個主題讓你看懂世界金融如何發展,以「金錢流動」的觀點與讀者俯瞰歷史,一窺故事就懂金融經濟與世界發展的鏈結,原來,掌握貨幣就能掌握世界史的主導權。
(三)地理科
廖振順《地理課沒教的事》三部曲是透過地理知識幫助我們認識所處環境及外在世界。因此,《地理課沒教的事》1、2是用嶄新的Google Earth視角去理解地理。前兩本用大開眼界、穿越古今為題,透過Google Earth讓人的視野不再局限在紙本平面,而是站上雲端重新認識「意想不到」的地形與地貌,讓讀者在虛擬世界,獲得嚴謹知識,閱讀有趣故事,建立嶄新的世界觀。接著,再讓Google Earth帶著我們穿越空間,剖析古往今來的演變,從三度空間的視野擴展到包含時間的四度空間觀察。《地理課沒教的事》3是從臺灣的美麗與哀愁出走,擴及對地球的關懷,帶給讀者無法想像的世界百態,用無限大的視度打開地理知識的饗宴。
日本知名歷史學者武光誠在《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一書,採用合科的視角,運用地圖來解說歷史,從環境變遷的來龍去脈,清楚了解文明歷史。所謂地理是歷史之母,地形、氣候限制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類的歷史其實是善用智慧克服外在困厄的故事。史地不分家,兩者相互徵引,學生才能融會貫通史地的精粹。《臺灣歷史地圖》和《歷史是誰改寫的?地理知道》有異曲同工之妙,它也運用「臺灣歷史地圖化」的概念,它讓史料符號化、時空座標化、主題圖解化,讓每幅主題地圖清楚彰顯歷史時間、空間、人事、地物,統合成一個畫面,地理元素的注入,讓臺灣史的閱讀更具視覺性、時空感。
https://i.imgur.com/qxjlBNB.png
文章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6887/3331191?from=udn-catelistnews_ch2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匿名
呃…可我姐都背多分阿 背到考上臺大,背到研究所上耶魯誒 我覺得在考試制度下,背多分才有好的成績 而且...很多東西確實要用背的,先背再去理解反而會更快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