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
一百年過去了
事物都跟著時光推移而有所改變
但顯然不包含“學校”在內
一天有十小時左右的時間待在學校
試問我們自己“我過得充實又快樂?”
這時老輩分的人會說:讀書本來就苦、我們也是這樣苦過來的等等……
事實是讀書的本質是苦的,還是我們把他變苦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
像是繪畫、音樂、體育、運動等等
其中又還細分許多種
臺灣雖以傳承正宗中華文化而自豪
卻沒把“因材施教”的精神貫徹始終
在臺灣
每個學生都被賦予自私的期望
並被要求保持五育均優
這就好比硬是要魚爬上樹一般
完全違反了他真正所擁有的特質
也就是說臺灣的教育正不斷地“扼殺天才”
再來談談我所期望的教育是什麼?
首先我認為老師的職務不該只是傳遞知識
其實書本上的文字及道理我們都看得懂
只是花的時間或長或短罷了
老師真正該交給我們的是“啟發”與“經驗”
身為師長應該啟發我們特有的能力
並引導我們在該能力上大放異彩
身為師長應該將自身做人的經驗準則託付給我們
使我們在未來的路上行得端正得體
我想在學校的十個小時裡
扣除掉下課、中午等課餘時間
都只是在傳遞課本上的文字給學生吧…
此外校規的存在也令人匪夷所思
簡單來說算是“一竿子打翻一艘船”
那些規定真正合理的又有幾個呢?
就因為怕少數幾個學生惹出麻煩
便打著維護校園秩序與安全的名義“全校學生禁止”
就以前陣子吵很兇的“制服規定”來看
也可以用平常“中午不准外出買午餐”來看
在我看來所謂的教育者不過就是 懶
最後
我認為學校應該存在
它是我們社會化的重要一環
但“不應該”以現在的姿態存在
現在的學校不過是“監獄”的美稱
它關著許多人的才華及夢想
仔細一看“校園確實是黑白的”
如果臺灣教育體制不能改善
我也對臺灣的未來不再抱有什麼期待了
如果你認為我說的話有理請給予愛心以表贊同
如果你認為我說的話不對 歡迎下方留言共同討論^ ^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匿名
講個難聽的,學校只是交際場所,學校規定鑽漏洞才是王道,如果你過的不開心,那不如找個適合自己舒服的方式去生活,前提對的起自己就好
匿名
B1 你說的沒錯!謝謝^ ^ B2 我覺得課本式教育到國中就已經有點誇張了 所以更不應該出現在高中… B3 謝謝你願意看完^ ^
匿名
如果學校走北歐體制應該不錯可惜教育部那些李遠什麼摺老人們的玩到這樣...他們的子女沒有人在台灣讀書因為他們根本不敢讓自己子女這樣
匿名
我是B1 但說實在我實在不喜歡台灣教育制度,撇開外國大學金錢部分問題,他們其實想學什麼就能學什麼而且一定有門路,要不要錢其次,這也許也是外國比較大膽追求夢想而且大多成功的原因吧,舉例:有些想學後製音樂什麼的人,外國有許多,而且她們也有一個族群可以互相幫忙不管是學習還是器材,而台灣大部分都得自己打拼花錢學還不一定學到精髓,而且她們的有些藝術大學啊一些比較有特色的專科學校入學門檻算低的,因為她們看的是你的能力,你對於你的專科能力等等。不是羨慕外國是嚮往,很多人總說台灣教育制度是你讀大學政府還要給錢,外國並不給錢,學費比較貴,所以總有些人沒讀大學什麼的,但台灣不想讀的人也多,而且讀了也是讀交代混文憑,所以並不珍惜,但我想台灣如果也是要讀才要花錢的,對於一些藝術音樂領域的人應該是求知不得吧!因為她們寧願拿唸書的時間畫畫,研究音樂,創作啊!哪會想浪費時間在這枯燥而且以後卻用不到的東西上?
匿名
感覺現在學校很自由 我們都可以自己訂外食了(x 制服跟體育服也可以混搭 也沒有規定全班統一服裝 校規其實我從開學到現在都沒有看到任何校規 摁對開學到現在都沒有什麼規定... 然後老師現在都會分組討論 像是英文--老師狂補充還會留時間讓我們討論 其實本人還蠻喜歡學校的呵 附註一點最喜歡的: 藝能科完全不會被其他課吃掉XD 學校改革是漸進式的 現正處於4不像階段#
學校依然會在,但可以選擇不讀!前陣子上任的政務官唐鳳就是例子之一,擇其所愛學其所好有何不可?還有之前也是一個清大的女學生,從小有國文閱讀障礙但她英文非常好,以特殊方式送進清大讀書。但是重點是以上那些人,都曾有人願意接納他們而尊重他們的決定
匿名
我覺得學校重點是學習與人相處的地方耶,大學才是真正學習自己喜好事物的時候。 不過台灣的教育真的要改。 那些教育界的人很多都把自己小孩送去國外。 真是可惡
我覺得學校學得到的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怎麼在裡面挖到對自己重要的 現在的知識,高中來說,在一起都是國中的課程 那怎麼說,我們把基礎課程延後很多 所以我不太排斥學校現在的教法,畢竟基礎重要(?
現在的教育的確要我們學太多了 國英數自社樣樣都要學 舉例來說 原本對國文有興趣的還有再多花時間學深難的數學 否則數學成績掉下去也上不了好大學 但花了那麼多時間學數學 自己喜歡的國文卻反而沒辦法顧到 每一個科目皆是 台灣的教育太僵化 但若要學習歐美開放式的學習 台灣現在又不適合 因為很多台灣的學生早已習慣僵化的教育而不會自己思考了
現在的學校也是有注重你的才華 可是比例佔很少 就連因材施教我覺得已經不見了 我覺得現在的學校我只看到學校為了招生 不管你適不適合都是讀書好的優先 就連技藝競賽也是先以考試再來決定術科 而不是看誰術科比較強再來考試 雖然沒有絕對 但我覺得因材施教只有孔子和兩三個默默無名的老師
該上熱門的就是這種有內涵ㄉ文啦 而不是誰又Get什麼天菜學長女神 根本沒有人在乎你跟誰在一起好嗎 不然就一堆甲文 10個熱門好幾個廢文
其實原po想的跟我想的一樣 所以我放棄高中選擇高職 在台灣教育體制下的高職雖然被看不起 可是高職的老師一直在教的是創新跟實務的結合 台灣沒辦法完全複製國外的方法 要100%的因材施教前提是基礎能力要夠好 因材施教不是不把基礎能力提升的理由 而是在基礎上再去分支並加以專精
匿名
你真的講的很好 說因材施教 但卻又要求齊頭式平等?? 然後五育均衡???? 如果每個人都一樣 ==
匿名
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我們都被訓練成為了要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而被逼迫唸書 如果想要改變台灣的教育制度得先遵守規則然後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人 我不是說我們沒有影響力只是我們的影響太渺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