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ap.article_top.title}}
{{adMap.article_top.cta}}

#分享 肉搜只會幫倒忙!
頭板

|

{{ articleMoment(createdAt) }}

疾管中心公布的新冠肺炎第32例,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因為在醫院擔任第27例感染者的看護而被傳染。 當防疫中心公布她是來自印尼的「非法」移工後,引起了社會恐慌,地方政府也宣示要加強查緝。 全國目前有5萬多名失聯移工,因為仲介費債務、勞動條件不佳等各種因素而離開契約雇主、逾期居留,與官方體制失去聯繫。但他們仍在台灣社會的不同角落提供重要的勞動服務。尤其許多家庭在面臨緊急醫療需求、或是轉換外籍監護工的空窗期,不得不聘用失聯移工來擔任臨時看護。 外籍移工由於語言隔閡、訊息不足,不容易取得充分的防疫資源,失聯移工更因為身分限制、沒有健保卡,難以買口罩或就醫。(可參考汪英達〈移工能以實名制購買口罩嗎?〉) 以第27例來說,該醫院的其他專業醫護人員都沒有受到感染,只有提供貼身照護的移工被傳染。暴露在更大病毒風險下的失聯移工與臨時看護,需要我們進一步延伸全民防疫網來接住他們。 不要對立、不要肉搜 指揮官陳時中多次強調「沒有人願意生病」,移工也是人,同樣不希望生病。尤其是失聯移工,一旦生病,不僅會丟掉工作、背負債務,現身接受治療時還必須承擔高額醫療費用、被遣返回國等極大代價。 這兩天,一些地方首長發言強調嚴格查緝非法外勞,卻與陳時中說的防疫原則背道而馳。 我們對於「嚴格查緝」的有效性保持存疑,否則為何還有5萬多名以上的失聯移工尚未找到?更重要的是,在沒有任何誘因、只有懲罰的機制下,大張旗鼓在台灣各個角落肉搜這五萬多名失聯移工,他們只會試圖躲得更隱密,生病也不敢就醫,防疫漏洞會更大。 此外,疾管中心公布了第32例的詳細行程,目的可能是要提醒國人,如果剛好在這些時段出現在這些地方,需要自己注意一下。 不過這個類似「肉搜」的新聞發布,只會讓失聯移工更驚嚇,不願意說真話,也無助於疾管中心去掌握他們的行蹤,同時更引起國人對於失聯移工的恐懼心理,無形中也造成更多的種族歧視與刻板印象。 為了有效防止疫情擴散,我們呼籲政府,以提供醫療支持、重新建立連結、給予合法工作身分的方式,讓失聯移工可以在身體出現不適時勇於就醫,而非躲藏起來,以避免更大規模的傳染。 提供支持,給予資源 我們有以下建議: 一、各級政府應以「協助支持、鼓勵主動到案」而非「查緝、追捕」失聯移工為原則。 二、協助沒有健保的失聯移工取得必要的防疫資源,尤其是擔任高風險醫療照護的移工。若有疑似感染的狀況下,應給予免費且必要的醫療資源協助。 三、在一定期間內,失聯移工主動到案的話,可以酌情免除驅逐出境、禁止再度來台工作的處罰,並給予轉換合法工作的機會(如同其他移工,契約每三年更換一次)。 四、檢討目前制度,在雇主無過失的狀況下,不因移工失聯而凍結其聘雇資格。對於聘用失聯移工的雇主,也可酌情免予處罰,以鼓勵雇主與失聯移工一起加入防疫工作。 移工是生命共同體 不論身分合法或非法,移工廣泛在農村、工廠、醫院、家戶、國家重大建設工程……各個角落協助台灣社會的運轉,他們付出的辛勞與工作風險甚巨,維護他們的健康與就醫權利,是我們對這些離鄉背井的勞動者最基本的感謝與敬意。 上述措施可以帶來政府、雇主、移工的三贏,不僅能夠修補防疫漏洞,也可以創造合法合理的移工勞動環境。 病毒的危機,可以成為我們改變社會體制的契機,我們應全面審視現有的移工聘雇制度,以及移工邊緣化的勞動與生活處境。防疫也凝聚大家的團結,移工是台灣生命共同體的一部份,唯有同舟共濟,才能安全渡航。


  回文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adMap.article_bottom.cta}}
{{adMap.article_bottom.title}}
{{adMap.article_bottom.content}}

全部留言

留言已被刪除

留言已被刪

本留言就像流星一樣,一閃即逝。

本留言就像流星一樣,一閃即逝。



登入後發表留言






確定要刪除此文章?
#分享 肉搜只會幫倒忙!

疾管中心公布的新冠肺炎第32例,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因為在醫院擔任第27例感染者的看護而被傳染。

檢舉{{reportFloor? '留言B'+reportFloor: '文章'}}
檢舉{{'原po回覆B'+reportFloor+'留言'}}
請選擇刪除文章原因
請選擇刪除留言原因
附件說明
插入圖片

請點文字方塊右下角的 插入圖片,或直接插入 imgur 圖片網址。

https://i.imgur.com/8wlRxfM.png
輸入
顯示

插入 Youtube 影片

直接將影片網址貼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zfOyW0ZMo
輸入
顯示

分享 Meteor 文章

直接將文章網址貼上。

https://meteor.today/article/8ZgvtS
輸入
您即將進入之文章內容需滿十八歲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若您尚未年滿十八歲,麻煩點選離開。若您已滿十八歲,一樣不可將本區之內容派發、傳閱、出售、出租、交給或借予年齡未滿18歲的人士瀏覽閱讀,或將本網站內容向該人士出示、播放或放映。

離開
回覆 B{{reply.fl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