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測光系統運作原理
1. 單眼測光是藉由反光鏡反射的光線進行測光,負責測光的其實就是一塊比較小、解析度比較低的CMOS,塞在軍艦部裡面,現在的很進步,甚至還可以辨識顏色,已實現3D-tracking之類的特殊功能,這裡不提。
2. CMOS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可以感應亮度的東西,至於照片怎麼出來的,以後在說😂😂
黑色視為0,白色視為255
測光看到的畫面大概會長這樣(顏色而已,解析度要看每台機型不一樣)
3. 左邊全黑,右邊全白
取中間值一般稱為18%的中灰色
把世界上所有的顏色混在一起,攪一攪、舔一舔、泡一泡
就會得到這個亮度,因此相機的曝光也是以此為標準,
會把他判斷的東西調整到這個亮度
4. 所以就會把白色拍的暗一點,黑色拍的亮一點
舉例來說:
肉眼看到的(亮色)
相機判斷曝光正確的(過暗)
肉眼看到的(暗色)
相機判斷曝光正確的(過亮)
5. 色彩不影響曝光,相機是色盲唷
要在現實中找到18%的灰基本上應該滿難的
不過其實只要亮度一樣,彩色的一樣可以喔
肉眼看長這樣
相機看到的卻是
基本上屋子上的顏色都差不多亮,
但是人會覺得亮色系的比較亮。
第二章:測光模式介紹
1. 測光模式(照片:範圍+百分比)
矩陣測光:對整個畫面進測光
重點測光:偏重中央一個圓圈圈
點測光:只測量一個點
2. 矩陣測光:對整個畫面進行測光,
不會特別偏重哪一個部分。
3. 重點測光:一樣對整個畫面測光,
但是中間部分會站比較大的比重
ex.中央12mm圓圈佔75%
剩下的區域佔25%
P.S.%數我自己亂打的,參考就好
似乎是因為當時的科技還無法做到點測光那麼小的範圍,
所以出現的半過渡性技術
4. 點測光:僅取中央(低階相機)or與對焦點連動(高階),之極小區域。
只會計算中央4mm的曝光(約1.5%的畫面),其他部分都不管
5. 高光優先點測光:取畫面中最亮的部分進行點測光,以保證整體不過曝,
可將RAW極大的動態範圍使用到淋漓盡致
第三章:測光模式選用與實例
一. 矩陣測光使用時機:
1. 整個畫面都是你要的
2. 亮度平均,沒有特亮或特暗的區域
3. 請人幫你拍照時(誤~
4. point & shoot
二. 中央重點測光:
1. 物體約略在中央,主體曝光正確比背景重要時
2. 運動比賽之類的
三. 點測光:
1. 逆光:點測光對準主體>背景過曝,主體正確
搭配3D-tracking還有會跟對焦點連動的點測光超方便
2. 點測光對準光源>剪影效果or偉大的RAW檔搬出來靠寬容度硬拉
3. 拍攝舞台:因為重點通常是表演者的臉部要曝光正確,
:
而舞台上常常會有聚光燈,氣氛燈等等,
導致表演者跟背景的光線會差很多,
若用矩陣測光,則表演者通常會過曝,
因為背景太黑
用重點測光,則怕穿黑衣服的,白衣服的,抑或是中央重點太大,
一測到背景就GG
4. 手動模式:
5. 傳說中的灰卡
灰卡,顧名思義就是一張灰色的卡,我想這就不附照片了
反正就一張灰灰的卡片啦
每家製造出來的可能會有一點點小色差,
不過基本上是以18%中性灰為標準製造的
剛好跟相機判斷的標準一樣,所以在同一個光源下時
可以透過灰卡來得到正確的曝光數值。
以下為教學範例
首先是沒經過灰卡校正過的
明顯把白色拍成了灰色
然後在色階分佈圖上面會呈現這個樣子
基本上都在中間
也證實了相機的測光會想把東西拍成中間亮度
步驟一、在同個光源下,最好是同一個平面,同一個角度
把灰卡放在你要拍攝的物體前面
拍一張照
就會變成這樣,如果不夠大張也沒關係,
只要可以涵蓋點測光的範圍就好,這是示範所以比較誇張
然後記下參數,或是測光表的讀數
從色階分佈圖看的話,就會集中在大概中間的位置
為什麼不是這中間我就不清楚了,相機不是我做的😅😅
步驟二、使用M模式,或是曝光補償
將數值設成剛剛得到的數據or曝光補償的等級
步驟三、再拍一張
這時白色明顯的變的更白了,不像之前灰灰的
也應證了測光系統對不是18%中灰的物體測光會出錯這件事
從色階分佈圖上面看的話,會偏向高光的部分
灰卡教學結束
順便附上拍暗色系的東西的結果
一開始的
一開始的色階分佈圖,可以看到峰在中間
經過灰卡程序的
色階分佈圖,可以看到峰跑到左邊(暗部)去了
第四章:測光模式不適用時機
一. 權衡(評價測光):
1. 畫面中有光點,越老的相機越會黑掉,
因為分區不夠細,所以一個光點就佔了很大的比重
現代的相機比較沒有這種問題,除非那個光點超級亮,
或是光點非常多,那就要利用別的測光模式了
2. 畫面反差大,ex.風景加藍天,可適時加上GND
3. 室內有打光的活動,拍到過多背景則會過曝
二. 中央重點測光:
1. 當整個畫面都是主角,不想放棄時
2. 當主體不在畫面正中央時,因為不會連動
3. 當你想要用點測光時(誤誤誤誤誤誤
三. 點測光:
1. 不知道你到底想要什麼的時候
2. 畫面中有特定很亮(暗)區域,但那不是你要的時候
3. 白色or黑色物體,可改用重點測光
第五章:總結
我大多用矩陣測光,搭配曝光補償
白加黑減,
再灰卡測試那邊,可以看到相機會把他看到的東西都拍成灰色
白色變灰,就是曝光不足
黑色變灰,則是曝光過度
遇到畫面中有太陽,先加個 1 EV再說
遇到有大片影子,先減個 1 EV
白牆,白衣服 加 0.7 EV
黑衣,黑牆 減0.7 EV
想拍得光鮮亮麗一點加 0.3 EV
並使用高光檢視,確保不過曝為主
手動模式則使用點測光,先設好參數之後
分別測量,暗部,亮部,主體(逆光風景照支援)
平均後調整參數,再測一次,暗部+亮部接近零,主體0~0.7之間
測光相關的分享到這邊結束
如果喜歡的話可以按下喜歡
不嫌棄的話也可以按下訂閱
有想法或意見想分享的話底下留言
還想看更多分享的話就下面留言吧
不然我還真的不知道下一篇要打什麼
曝光金三角嗎?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我不知道為什麼文章裡面的照片跑不出來,
所以我補在留言裡面看看
肉眼看到的(亮色)
相機判斷曝光正確的(過暗)
肉眼看到的(暗色)
相機判斷曝光正確的(過亮)
M模式在使用時需要依靠測光表來判斷當時的參數設定是否適當 而測光模式一樣會影響測光表的讀數 所以不同模式的選擇一樣非常的重要的唷~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