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ap.article_top.title}}
{{adMap.article_top.cta}}

#分享 淺談台灣高等教育
頭板

|

{{ articleMoment(createdAt) }}

談大學治理,首先要釐清一個方向,我們所討論的大學治理是為了要「圖發展」,還是「求生存」? 台灣很多學校面臨生存考驗,導致其治理經營的概念和追求發展的大學南轅北轍,但亂世與承平之世所需的治理觀念和模式並不相同。 例如,圖生存的學校可能以維持足量的學生為治理重點,圖發展的學校卻不希望大學部學生數量太多,稀釋每位學生得到的資源,但希望增加高端的研究生,來強化知識的創新。 政府若為了防範前者的可能弊病,採取單一的招生總量管制模式,也就是以「求生存」的管理模式,套用在「圖發展」的學校,反而抑制了後者的可能性。 大學治理的另一個基本條件,財務的重要性絕不容小覷。「人是鐵、飯是鋼」,以清華大學為例,目前政府提供的穩定經費,約佔學校每年預算三分之一左右,其餘三分之二,都是不確定經費,很難做長期的發展規劃。 在不穩定的經費中,大學需要去爭取的首先是「競爭型計劃」,通常來自政府部門開放申請的研究計劃,或是和企業界的產學合作。多數是一、二年的短期計劃,五年以上幾乎未曾有過。而企業界和大學合作,往往也需要來自政府的配合資源。因此「競爭型計劃」的經費和第一部份的「政府基本補助」一樣,都與公部門資源直接有關。 其次是學校自籌經費,又分成學雜費、學校募款、學校資產營運等部份。學校資產營運很有限,因為社會觀念並不認同學校以公家經費興建的場館設施來營利,而募款能期待的也不多,因為台灣對捐款給學校並沒有建立文化。人們更常是將錢捐給廟宇,據估計每年達到一百億以上的規模,和捐給學校的數量以及穩定性不成比例。 理論上學校還能倚賴的,就只剩學雜費了。 學費變政治問題 但學雜費在台灣受到人為壓制,是大家都明白的「政治」問題。有些人堅持,大學「公共化」就是將學費控制在低廉的水平,且不能調整。但低學費才能達到公共化?提高學費真的不能照顧到弱勢學生?值得打問號。 也有一種聲音認為,考量購買力,台灣學雜費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經不低,不能再漲。不過學雜費比台灣低廉的多為歐洲國家,納稅比台灣高很多。歐洲的觀念是,辦大學的經費不來自讀大學的人,而是從所有人的稅收支付。這樣的觀念,並不是台灣所能推動。 因此學雜費到底是高或低,應從三度空間思考,縱軸是個人稅收佔GDP比例,平面兩個橫軸才是學雜費和購買力。大學的教育經費應該多少才合理?可以以其他國家作為參考。 台灣每位大學生每年「生均經費」最充裕的情形約30至50萬台幣,圖生存的大學可能是10至20萬或更少。韓國的大學為70至80萬、日本100萬左右,歐洲、香港、新加坡是200到400萬,美國則是300至500萬。 這張世界教育經費地圖,顯示台灣的大學治理基本困境——財務困窘。公部門提供不足、使用者提供也不足,公私兩乏下,若財務面沒有得到改善,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他的治理議題恐怕都是空談,國內大學即便是「完美治理」,也不太可能具備國際競爭力。 唯有找到方法,能克服經費因素,排除基本困境,才能談大學治理的發展。其中最要注意避免的就是政治干擾,干擾有些來自校外,有些是大學校內所形成。 大學自主玩假的? 校外,指的是台灣社會盛行一種現象,有選票就有發言權(甚至是治理權)。先前我們談過,大學應該是一支探索未來的探險隊,管理方式不同於維持社會日常運作的大本營。但可惜並非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認識,因此就會出現不少「有選票的人」對大學指手畫腳。 政治人物可能藉由選票決定政權移動,並影響政府預算與政策,對大學該做什麼有許多的主張,我稱之為「長臂管理」,把大本營裡的手伸得老遠,去管並不適用的探險隊。 多數政治人物樂於出手管制大學學費,極少有政治人物敢於同意大學自主,就是一個典型的政治長臂現象。 校內是一個更值得探究的現象,也就是往往誤解「大學自治」。依照大法官釋憲,「大學自治」是強調大學與社會的相對關係。基於大學是探索未來,不同於社會大本營日常運作,必須有自我管理空間,才能放手去探索。所以大學應該擁有較大的政治自由度、軍警不任意進入校園、保障大學足夠的經濟自主性等。 「大學自治」不應退化到校園內的事務管理層次。舉例來說,學校教職員宿舍分配與收費在許多大學是由「宿舍委員會」負責,但通常會涉及利益衝突,可能傾向保障現職教師,而對學校延攬新進老師產生負面影響,卻因是委員會決定而無從究責。 權力與責任是相應的,但大學裡各式各樣的「委員會」,往往行使了權力,卻沒有對應的究責,當它們決策錯誤時,無從過問。 「全民治理,無人負責」,成了大學治理一個很大的盲點。這種治理模式,異化了大學自治,使大學逐漸成為社會政治化的縮影,以投票決定一切的方式來治理大學,反而弱化了大學探索未來的自主性。 台灣社會能否從泛政治化的流行現象走出來,做更深的思辨,正在深深影響大學治理的成敗。


  回文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adMap.article_bottom.cta}}
{{adMap.article_bottom.title}}
{{adMap.article_bottom.content}}

全部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快來搶頭香!


登入後發表留言






確定要刪除此文章?
#分享 淺談台灣高等教育

談大學治理,首先要釐清一個方向,我們所討論的大學治理是為了要「圖發展」,還是「求生存」? 台灣很多

檢舉{{reportFloor? '留言B'+reportFloor: '文章'}}
檢舉{{'原po回覆B'+reportFloor+'留言'}}
請選擇刪除文章原因
請選擇刪除留言原因
附件說明
插入圖片

請點文字方塊右下角的 插入圖片,或直接插入 imgur 圖片網址。

https://i.imgur.com/8wlRxfM.png
輸入
顯示

插入 Youtube 影片

直接將影片網址貼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vzfOyW0ZMo
輸入
顯示

分享 Meteor 文章

直接將文章網址貼上。

https://meteor.today/article/8ZgvtS
輸入
您即將進入之文章內容需滿十八歲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若您尚未年滿十八歲,麻煩點選離開。若您已滿十八歲,一樣不可將本區之內容派發、傳閱、出售、出租、交給或借予年齡未滿18歲的人士瀏覽閱讀,或將本網站內容向該人士出示、播放或放映。

離開
回覆 B{{reply.flo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