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提醒:
目前公布的「個申參採科目」是「一階」的「檢定」和「篩選」與「二階」的「採計」的總和科目。
這三個分別會挑哪些公布科目還要等簡章出來。
這篇主要是想跟大家討論面對新制到底要不要選四科或更少。
如果
1.校系們的組合很固定(加起來四科以下)
2.各個組合的校系數量差不多,且地位相當(加起來五科,又像國英數社或國英數自各有三個,個別的第一、第二對自己的吸引力也相當)
3.至少有一科當啦啦隊
4.校系得過且過
那其實可以略過這篇不看。
以下皆為個人觀點。會想討論這個主題是因為我常常在各論壇看到「考五科機會比較多」或「考五科才有爆掉的空間」等類似的言論。
這邊我先假設一件事:每個人都希望分數(校系)越高越好。
第一個討論的是--「考五科機會比較多」
請不要單純看字面,不是可以選的校系比較多就叫「機會比較多」。
同個人考五科的任意組合至少要和非考五科的校系等級一樣才叫「機會比較多」。
這有多難呢......
我們拿舊制總級頂標以上校系(超篩或倍率)和族群舉例。
100年以後學測頂標在62~65波動。
而新制狀況最類似的是參採四科的校系,其超篩上限為60級分。
大家想想看,舊制都要62~75了,同質性變高那同校系假如新制超篩四科飆到接近60會無法接受嗎?但不要那麼嚴苛,我們各科給一級空間先用56討論。
56的意義是四科平均14,在舊制五科總級是70。在100年以後70大約是總級前2~4%,這有很大的警示意義--舊制考生假如採用新制個申又全考五科,那能「考五科」卻在「任意組合能維持頂標校系水準」的「最多」只有2~4%的人(極值會被檢定或篩選刷掉,像70卻有一科10)。
當然這方式有瑕疵,不過對群體的能力評估上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套用到新式考生身上,假如目標是舊制總級頂標以上校系,然後又想考五科,那最低的條件就是「要有絕對的自信」和以前那前2~4%的人一樣。不過實質上不是考五選四和考四科一樣,是考四科和考五選四一樣。
假如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其中一個,那考五選四能和自己考四科一樣分數等級的根據在哪?而且分數等級越低越容易進步。考五科平均13的,考四科應該會有自信來個平均13.5吧!就算是,自己會不會願意去選四科,然後拼幾科15?而且不要忘了,考五科是要跟非考五科的人競爭(換句話說新制考五科14也不能跟以前的五科14一樣),最強大的新對手就是指考型的巔峰強者。
第二個討論的則是--「考五科才有爆掉的空間」
爆掉的定義很簡單,一科很不對勁能算爆掉,但爆掉的原因卻有百百種。
百百種就能解釋一件事:爆掉代表本身對自己或科目的穩定與控制性不足。
可是這種觀點最好玩的是他們會表示:爆掉社會科,還可以選自然組校系啊!反之亦然。
WTH?!
爆掉就代表穩定和控制性出問題了,怎麼搞得好像在比爆掉的機率?沒有人用機率去算會爆哪科的!難道考五科的穩定和控制性會比考四科好?爆了一科剩餘的組合校系剛好和原先最好的組合等級一樣或更好,而且還是要的?
更何況......去想某一或更多考科爆掉是考生該想的嗎......
加上第一點的結論,多得一點分數讓自己有餘裕運用(改掉對的答案、漏畫答案等小失誤)才是考試的準則吧?
綜合以上兩個觀點,我實在想不到一般情況下還要考五科的理由。我覺得考越多就有越多希望是很弔詭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匿名
真的覺得很奇怪 你有種指考10科阿
其實搭配指考來看的話(一部分人是用學測成績和類組去選擇指考考科),考五科更奇怪了。 舊制常常有人說指考社會三科很容易的這點也會有新議題——自己去比對學測社會佔指考社會的比例,然後再去看學測自然佔指考自然的比例。看有沒有人新制放社會然後有人跟他說指考社會很簡單……
匿名
所以我又來宣揚指考教了 大家考指考吧 不用面試哦 面試被刷掉很痛苦的 比你多準備半年考試還痛苦
匿名
考五科的路過 不是因為什麼機會更多才選擇的 只是五科實力蠻平均的,想唸的系要採的科目又剛好不一樣 唉
匿名
我本身想選四科考因為社會本來就不太好 可是又聽同學說最後篩選可能會比總級分 問一下各位大大會比總級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