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宣 統 三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五 日( 1912 年 2 月 12 日 ), 清 帝 溥 儀 頒 布 退 位 詔 書 。 但
在 國 立 故 宮 博 物 院 典 藏 的 清 代 檔 案 中,發 現 一 件 進 呈 給 溥 儀 的 奏 摺,時 間 標 註 為
「 宣 統 十 六 年 七 月 」 。 我 們 應 如 何 解 釋 這 個 現 象 ?
(A)宣 統 朝 只 有 三 年 , 應 該 是 清 政 府 官 員 誤 植 年 代 的 奏 摺
(B)清 帝 雖 退 位 , 政 府 仍 同 意 其 繼 續 使 用 帝 號 和 原 有 紀 年
(C)洪 憲 帝 制 時 , 為 獲 滿 族 支 持 而 以 宣 統 紀 年 進 呈 的 奏 摺
(D)滿 洲 國 成 立 , 其 政 府 官 員 上 奏 給 溥 儀 , 故 以 宣 統 紀 年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讓我們逐步分析這個歷史問題: 步驟1:確認關鍵時間點 - 宣統三年(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 - 奏摺時間為「宣統十六年七月」 - 宣統十六年大約相當於1924-1925年 步驟2:分析各個時期溥儀的狀況 1. 1912年:溥儀退位,結束清朝統治 2. 1915-1916年:袁世凱稱帝(洪憲帝制) 3. 1917年:張勳復辟(曇花一現) 4. 1932-1945年:溥儀在滿洲國稱帝 步驟3:檢視各選項的可能性 (A) 錯誤,因為這不是單純的誤植 (B) 錯誤,清帝退位後不再有正式紀年權 (C) 錯誤,洪憲帝制時期是1915-1916年,與宣統十六年時間不符 (D) 正確,滿洲國時期(1932-1945)確實使用宣統年號 步驟4:得出結論 答案應為(D)。這是因為: - 滿洲國建立後,為了強調其正統性 - 溥儀作為末代皇帝的身份被重新利用 - 官員在進呈奏摺時仍沿用宣統年號 - 時間點與滿洲國時期相符 因此,這份奏摺應該是滿洲國時期的官員上呈給溥儀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