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這是歷史讀法,倒不如說這是讀歷史時需要避免的盲點,供大家作為參考。
1.看過一次這個單元年代的年表,確認這個時期有什麼重要的大事情或是經濟文化上的轉變或特色
歷史可以為鑑,自然是因為一切都已經是過去式,所以我們一目暸然可以知道這個事件之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也就是所謂的『上帝視角』
既然可以這樣玩,那就不需要一開始就從頭開始翻,可以先把有關係的章節擺在一起讀(例如第三冊的第一章和第四章)
其實這也是許多人讀書會犯的盲點,我稱作為末班車讀書法,好像從一個點讀到另外一個點,就算是有讀書了,這種進度式的學習,反而會讓你失去對學習的熱誠,向前阻礙未來的發展,碎片化的知識,自然考完一個就忘一個了。
2.課本輕鬆的看過去
裡面大概會提到什麼人名或是之類的吧?那些講義都會有整理,我們看課本只是為了追求文章的連貫性以及邏輯性,不會變成東跳一塊西跳一塊,最好的方法是課本講義擺在一起看
3.哪些東西會是重點?
課本和講義通常會有一個共同的缺點:沒有原因和來由。當然有些東西近似於無中生有,但往往只是因為課本篇幅的問題,所以把之間的歷程省略掉了,而歷史老師的作用便是把雜亂無章的課本清晰的『串』起來,或是補充一些歷史常識,至於整理表格畫年表等等,那都是其次,大多數時候有一大半的東西講義上都找的到,完全沒有必要抄在課本。
我的建議是課本盡量保持簡潔,讓他可以作為一本書能夠順暢地讀過,唯一要留意的點便是課本上面的插圖圖片,那是一般講義所缺乏的,若是認真探究那些圖片背後的含義往往可以得到很大的斬穫,建議可以輔以網路,可以查詢到更完整的歷史事件及背景,也能讓妳更了解這個時代(例如:課本不會告訴妳拿破崙家族的一生,但是她對於整個19世紀影響是非常大的,了解這個家族,等於了解了半個當時的歐洲,這會比搞清楚課本乖舛的章節安排來得有趣)
重點盡量都記載在講義上面,可以在名詞或是敘述底下拉一個箭頭補充這個事件造成的影響或是意義,而不是單純的歷史事實記載而已,人物則是可以補充他的大致生卒年,大致在位時間(可取四捨五入),畢竟歷史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他的影響力也就只會是他的一生所及而已,鮮少會有後話,有了話,歷史一定會對他大書特書一番,想必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了。
一句話:講義為主,課本為輔
面對他們時,該有的心路歷程:
人物:你幹了啥→你幹嘛這樣→結果呢?
事件:妳打哪來的(背景起源)→你做了什麼事情好好從頭說來聽聽→阿有沒有續集?(影響)
社會文化:讓我感受你內心的熱情吧(?????我的意思是指它的內涵和形式
4..把年代記很細不會比較厲害
能夠掌握一個時代局勢觀才是關鍵,事情的先後邏輯順序也很重要。
不過,19世紀工業革命後的事情,就需要比較特別去注意了,這是因為大考試題是以『略古詳今』的原則在編寫,因此時間愈晚,事件看起來愈繁雜,這時候更需要將上述之『時代局勢觀』培養好,死記年代只會讓你投入五里霧中。
5.多閱讀歷史課外書
有歷史相關書籍看那更棒,這樣會知道很多課堂外的歷史常識,但是別把他當成教科書讀,以免失去閱讀的韻味
6.買一本複習講義當參考書
其實最後這一一句好像才是關鍵…
應付段考了話,建議使用金安雙向溝通,或者是龍騰搶救歷史大作戰,至於要不要當學測講義就是看個人了。至於妳說分冊參考書的補充會比較詳盡?那倒不見得,有些上面的補充叫節外生枝,中看不中用,況且一本參考書的價格通常都夠妳買一本複習參考書了,為何不直接買一本不管在連貫性跟簡潔性都勝過參考書的複習講義呢?
7.說了這麼多,你有推薦的歷史課外書可以看嗎?
當然有!我可以現場開一份書單給你,可是你真的對歷史很有興趣嗎?
我建議如果不確定自己對歷史這門學問有沒有熱誠,可以閱讀下列網站的文章來史普一下,如果發現真的有興趣的人再私訊我,我會依狀況推薦一份書單給您
故事: http://gushi.tw
知史: http://www.mychistory.com/?uid=0.4.0.0
袁騰飛歷史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5xunxPS6oZ1zzKufgREFuA
台灣吧: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RNsHFT7BFoAPBcuAa5sgEQ/featured
8.你不覺得歷史很無聊嗎?一堆年代一堆鳥事,到底為什麼要讀歷史啊?
哦,因為妳考試會考阿(誤
還是說可以知興替(X
拿來撩妹(X
對我來說,如果你有以上厭史症候群,那大概是你誤會歷史或是你的老師禍害你的歷史觀了。
歷史拿來考試時固然十分無聊,不過如果能跳脫考試的框架,你就會發現處處都是歷史,你也正在書寫歷史。
你喜歡的偶像明星 總有個他的發跡路程吧? 看琅琊榜的時候,如果有一些歷史常識,更能讓你入戲其中,在閱讀國際新聞時事時,更可以看透整個來龍去脈,而不會被媒體帶風向。
假使你完全不懂歷史,生活將會少了許多趣味,只能閱讀那種不太需要大腦反芻的花邊娛樂了。
9.乾 學測剩不到1個月了,有什麼東西可以抱佛腳阿?
雖然很不推崇這種行為啦,硬要推了話就是華逵學測考前大解密歷史科了
這本書對於年代分類很有一套,大量引用諺語,史料來加強歷史認知,分量又輕,真心推薦
不過這本書千萬不要泡螢光劑,否則你整本都是螢光劑,畫線,圈起來就好!
還有另外一個東西是歷史學科中心提供的歷屆學測指考詳解,在網路上提供免費下載,號稱全台最詳細,大概可以類比為歷史科的長春藤詳解吧(厚度就不是了www,重點是完全免費質量好(?,寫完大概就會對整個歷史科的考法都會很清楚,不只是補充歷史背景,而是直接地展開思路歷程,讀完大概就換了顆歷史腦了。
另外一個東西就是很多人都會推崇看課本,這的確是打基礎印象的好方法,但千千萬萬不要搞泡螢光劑這招,正如同我上面說的,畫很美很多補充筆記的課本只是代表妳具有很好的美學素養還有妳很乖的在聽老師說話,不代表妳有把這些概念確實弄懂,你所要做的就是盡量地搞清楚事件的連貫順序,讓歷史形成一幅『動態』的畫面,而不是刻在墳上的墓誌銘(?
勸勉大家在學習這條路上,可能老師教你的歷史在出社會之後全都忘記了,但對於歷史抽絲剝繭的探究方法,會一直跟在你身旁,而不是填鴨式的調味料。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
匿名
我覺得課本隨附的習作講義什麼的根本廢物 如果沒有遇到神老師編神講義的話 我的課本幾乎每一頁是全滿的紅藍黑筆筆跡,但隨附教材完封不動 大部分的時候筆記寫下來不是為了一直重複看他,而是在腦海裡留下一個印象 畢竟歷史多如牛毛,要全部記下來不僅不可能也浪費腦容量。 不如就給他帶一個印象到腦袋裡,等到考試時再湊合事件推演出來就好啦。
匿名
先幫樓主的攻略推個 然後再推個龍騰的搶救歷史大作戰 整本翻過題目寫完 第二次之後的模考社會都15級(歷史錯2題上下)
匿名
推個 課本真的比講義好很多 有的講義一樣的東西前面講了後面又講 有時候看到課本一些事件 上網查去了解印象也更深刻
B2這好像是許多人的通病QQ 我對這個問題的目前只找出兩個癥結點 ①對於時代的架構不太清楚,看不出來題目的年代範圍 ②整個死背下來史實,而不是經過思考後得出的結論 例如:黑死病會導致民族主義的「興起」,這是一些老師會補充的重點,但是是為什麼?這就是要去思考的部分了 或者是為什麼臨時約法可以約束袁世凱,為什麼宋楚仁會被刺殺?「動機」是什麼?課本常常只是給你結論來避重就輕,就變相的變成記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