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餘的這首詩乍看之下是寫洞房花燭夜後,夫妻間的私語——詩人筆下的新娘似乎有些焦慮,深怕自己不夠美麗,在公婆面前丟臉,因而羞怯地低聲問新郎自己的妝容是否合宜。然而看到本詩標題就可想而知,這首詩的意義不僅止於此,〈閨意獻張水部〉又名〈近試上張水部〉,我們可以很直觀地認知到這是一首「干謁詩」。
所謂「干謁」,又稱為「干投行卷」,簡稱「行卷」。準備應科舉考試的文人會先將自己的作品獻給朝中官員,希望獲得舉薦,而唐代科舉尚未有糊名制,考生的名聲常常影響考官的判斷,因而文人行卷風氣極盛;而被用來行卷的文體多是詩賦或傳奇小說,朱慶餘的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風氣之下產生,只是這已不是第一次的「行卷」,而是多次投贈,讓官員「複習」的「溫卷」。
我們不能將現代價值觀強加在古代及古人身上。
行卷之風放在現代,勢必被人詬病為「作弊」或「走後門」,但不同時代必有不同做法:雖然行卷確實產生了負面成本,然其卻是在那個時空背景之下,被允許並採行的應試方式,我們都必須承認,標新立異、孤高自許還能有良好發展的人永遠是少數。何況透過行卷得以施展抱負或躍上歷史舞台的人中有很多熟面孔,他們也確實不是「壞人」——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
我們說回朱慶餘的這首〈閨意獻張水部〉。
朱慶餘要問張水部的其實就是:請問我到底寫得好不好?我有沒有機會上榜啊?
其實答案不見得要張水部給,我們自己讀這首詩也可以感覺到,也許這首詩不算唐詩的上乘之作,但其別出心裁、刻劃生動,足以流傳至今,我們完全可以告訴朱慶餘:「你,很可以!」
果然,收到這首詩的張水部「會心一笑」,同樣又一首詩反贈朱慶餘,給了他答案,
這首詩就是〈酬朱慶餘〉: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越地出美女,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浣紗而沉魚的「西施」施夷光,朱慶餘恰好就是越人。張水部既知這點,更以此借喻,說朱慶餘天生麗質,又透過後天苦讀,才華出眾,是經過打磨的璞玉,只是自信不足,因而「更沉吟」。
後半的「齊紈」是指齊出產的白絹,泛指名貴的絲織品,有成語「齊紈魯縞」。張水部在此處將齊紈比作那些華美的文藻,說那些雕琢的詩句不是最珍貴的,殫力於此的文人也自然比不上你朱慶餘,因為你唱一曲「菱歌」就足以響遏行雲,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最後,我們為下次要與各位分享的作品埋個伏筆。朱慶餘來往的「張水部」其實也很有名,他就是張籍,只是更有名的是他的作品:「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下回再與各位分享。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