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文學理論
筆記板 2023年3月28日 12:10

理論20世紀出現,對主觀性的批評做改變 載體是一種侷限,尋找藝術性,不要注重在載體本身 理論注重於個體的內在,展現藝術的多元性 硬理論:很難改變,法則,數學公式 軟理論:隱喻,聯想,沒有固定的答案(盲人摸象,大家都只摸到藝術的一部分,重點在於有沒有獲得當代大眾一致的看法,規範詩學) 理論還是有局限性,藝術無法被框架在既定現實,因此轉為探討實際層面(手法) 19世紀 印象化批評流行:浪漫主義推崇藝術(必須有載體表現思想,稱載體為作品)後啟發象徵主義 藝術本體論:哲學家在浪漫主義大雜燴尋求普遍性(每個人大雜燴中一樣的東西) 透過外在的形象(載體)呈現虛構的現實(會有主觀意識) 形象是特殊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你形成審美感,藉由審美感整理各式的對象,遇到新東西就用經驗判斷,把未知變成已知(形象化,可以更好理解),會形成既定印象 藝術的歷史隨形象的變化歷程而生 理論:系統知識 主觀(品味、好惡) 打破固有的印象式批評,以理性與經驗分析作品美在哪


  回文

全部留言

目前沒有留言,快來搶頭香!


登入後發表留言






確定要刪除此文章?
#筆記 文學理論

理論20世紀出現,對主觀性的批評做改變 載體是一種侷限,尋找藝術性,不要注重在載體本身 理論注重於個

檢舉文章
檢舉原po回覆B0留言
請選擇刪除文章原因
請選擇刪除留言原因
您即將進入之文章內容需滿十八歲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若您尚未年滿十八歲,麻煩點選離開。若您已滿十八歲,一樣不可將本區之內容派發、傳閱、出售、出租、交給或借予年齡未滿18歲的人士瀏覽閱讀,或將本網站內容向該人士出示、播放或放映。

離開
問題讀取中...稍待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