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20世紀出現,對主觀性的批評做改變
載體是一種侷限,尋找藝術性,不要注重在載體本身
理論注重於個體的內在,展現藝術的多元性
硬理論:很難改變,法則,數學公式
軟理論:隱喻,聯想,沒有固定的答案(盲人摸象,大家都只摸到藝術的一部分,重點在於有沒有獲得當代大眾一致的看法,規範詩學)
理論還是有局限性,藝術無法被框架在既定現實,因此轉為探討實際層面(手法)
19世紀
印象化批評流行:浪漫主義推崇藝術(必須有載體表現思想,稱載體為作品)後啟發象徵主義
藝術本體論:哲學家在浪漫主義大雜燴尋求普遍性(每個人大雜燴中一樣的東西)
透過外在的形象(載體)呈現虛構的現實(會有主觀意識)
形象是特殊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你形成審美感,藉由審美感整理各式的對象,遇到新東西就用經驗判斷,把未知變成已知(形象化,可以更好理解),會形成既定印象
藝術的歷史隨形象的變化歷程而生
理論:系統知識
主觀(品味、好惡)
打破固有的印象式批評,以理性與經驗分析作品美在哪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全部留言